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5 23:07:36
福耀科技大學從不缺話題,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點,莫過于“對標斯坦福”的宏大目標。斯坦福的成功,離不開與硅谷的相互成就。而福耀科技大學所在的經濟大省福建,一度被坊間稱為“高教洼地”,面對近年來不斷加劇的產業轉型升級壓力,急需補足科創引領的前半篇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圓夢“斯坦福”,需要的不止是福耀科技大學的努力。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25316
經過多年等待,在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擬同意設置本科高校名單中,終于出現福耀科技大學的身影。這意味著,福耀科技大學即將在今年實現招生。
背靠頗具傳奇色彩的福耀玻璃及其創始人曹德旺,福耀科技大學從不缺話題,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點,莫過于“對標斯坦福”的宏大目標。就在不久前的福耀集團年會上,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再次提及這一目標,他也不避諱外界聲音:很多人對此“不屑一顧”,更不乏質疑,“100億就能辦一個斯坦福”?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為什么是斯坦福?放眼全國,中國高校建設正迎來一個新階段,從西湖大學到福耀科技大學再到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多所高水平民辦高校先后落地。而作為全球頂級私立大學的代表,斯坦福無疑是“范本”和“天花板”。
斯坦福的成功,離不開與硅谷的相互成就。而福耀科技大學所在的經濟大省福建,一度被坊間稱為“高教洼地”,面對近年來不斷加劇的產業轉型升級壓力,急需補足科創引領的前半篇文章。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圓夢“斯坦福”,需要的不止是福耀科技大學的努力。
高教短板,一直是福建發展之痛。
由于歷史原因,福建高等院校數量少、規模小:“九五”期間,福建每萬人高校在校生數僅居全國第19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9.33%,低于全國11%的平均水平。此外,福建高校學科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社會需求極大的應用學科、新興學科和理工科人才嚴重不足。
經過多年發展,到2023年,福建普通高校達89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4.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沿海經濟大省當中,福建高教水平仍顯“不夠看”。
橫向比較,福建高校數量在東部省份中排名墊底,僅高于上海和天津兩個直轄市;縱向觀察,福建是去年唯一一個新增高校數量為負數的省份,因福建對外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被撤銷辦學而減少一所。
不僅量不足,質也不夠優。在2023年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建設名單中,福建僅廈門大學和福州大學兩所上榜,在東部省份中僅高于河北。
同樣面臨高教短板的廣東,近年來憑借“瘋狂建高校”的行動,不斷走上全國前列。反觀福建,則正在選擇另一條以特色突圍的路徑。
去年11月,福建專門召開以“加強理工類高校建設”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會上,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王飏介紹,福建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有組織推進理工類高校、學科、人才、科研協同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相銜接。
在去年1月教育部黨組會議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就特別提到,要優化招生結構,引導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在外界看來,這傳遞出我國加碼理工科建設的信號。
究其原因,如王飏分析,理工類高校和理工類學科與產業結合最緊密,是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聚焦于制造業大省福建,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格外迫切,從理工類高校的源頭創新突圍,則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為此,福建推動了一系列理工類高校的擴容和新建工作。
一方面,“學院”更名“大學”成為趨勢。除了去年由福建工程學院更名的福建理工大學,閩江學院和廈門理工學院更名大學均已納入福建省高校設置“十四五”規劃。另一方面,福耀科技大學更是全國頂級民辦高校建設的“先行者”,其定位正是“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對于福建而言,福耀科技大學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高校創新“實驗場”。
縱觀全國,福耀科技大學常與西湖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一道,被認為是現階段拓展高校辦校“邊界”的“先行者”。其中,西湖大學自2018年橫空出世以來,就被視為民辦高校的全新樣本;而由中國芯片企業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出資創辦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去年底已被浙江教育廳公示設立,同樣計劃于202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圖片來源:寧波發布
它們的共同點在于,一改民辦高校“專科起步”的傳統,起步便是高水平辦學;而包括“公、民辦協同”“基金會辦學”等嘗試,極易令人聯想到歐美頂尖私立高校的身影。它們也將“超一流”寫進辦校基因中,除了福耀科技大學對標斯坦福,西湖大學更有“5年內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北大成為亞洲一流、15年媲美加州理工大學”的夢想。
為何這些新生高校如此雄心勃勃?原因同樣來自“打破常規”的開創性探索。
一流大學需要靠時間累積的師資力量,被這些民辦高校自帶高光所吸引。西湖大學不僅有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坐鎮校長,發起籌建者還包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等知名學者;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曾任哈工大和西安交大校長;由陳十一擔任校長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到去年5月已正式簽約引進80名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教學科研負責人,其中院士就有11名。
有業內人士曾指出,過去民辦院校必須經歷逐級升格的路徑,背后是對辦學經驗和教師積累的強調,“但現在人員流動性很大,只要有足夠的財力和聲譽就能快速招募成熟團隊,從高起點辦起也沒什么不可以”。
更難能可貴的是,“產教融合”的布局很早就被植入這些學校的基因當中。
自誕生之日起,福耀科技大學就與地方產業發生關聯。曹德旺曾多次提到,德國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雙軌制”培養模式,最早觸發了他辦高校的想法。他希望通過福耀科技大學,以市場為導向、基礎科學為依托,依據科技和經濟發展需要,培養社會急需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應用型高校”的提法,也時常出現在他過往對福耀科技大學的定位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分析,福耀科技大學對標斯坦福大學,或許是“看中斯坦福大學與硅谷的產學研一體化,強調產教融合,這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學模式”。
高校與地方的關系,絕不是單方面賦能。福耀科技大學沖擊一流,也離不開福建新興產業土壤的培育。
回顧斯坦福大學的發展歷程,“硅谷”的壯大一直與其相輔相成。一種分析認為,正因為硅谷創新網絡的構建和產業的集聚,讓斯坦福大學的科技資源有了轉化載體,推動其從“農場大學”成為頂級高校。
事實上,面對“白紙畫圖”的新高校,各地在布局產教融合上明顯更為主動,甚至將其作為地方產業格局重塑的“推進器”。
2018年,伴隨西湖大學誕生,其所在的紫金港科技城管委會正式掛牌。科技城前身西湖科技經濟產業園曾以傳統產業為主導,以浙江大學和西湖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為其帶來轉型之機。2023年,紫金港科技城不僅成功“升格”省級高新區,更提出打造“中國新型大學第一城”的目標。
紫金港科技城 圖片來源:“美麗西湖”微信公眾號
高校與產業的互動被率先植入進城市發展規劃當中。2023年與紫金港科技城整合的西湖大學園,一直以劍橋大學城、斯坦福大學為對標對象,探索了一種“高等院校+產業園區→科學城”的發展路徑,意在將高教、研究實驗、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載體等聯線成網。
紫金港科技城的成長,還促成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一廊三城”格局的成型。有當地媒體預測,作為杭州的新興增長極,城西科創大走廊有望成為城市第三個中心。
對于福建來說,福耀科技大學能否成為其擺脫“高教洼地”的新坐標,同樣取決于城市的有效規劃。
與杭州類似,根據幾天前發布的福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福州正在打造以大學城、東南(福建)科學城為引領的科創走廊,福耀科技大學正位于福州大學城內,將有望發揮出科創錨點功能。但此前,熊丙奇也提醒,我國很多大學都在借鑒美國斯坦福大學和硅谷的模式,但并不是學校旁邊有產業園,就能形成產學研一體化。
圖片來源:“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反觀“硅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安納李·薩克森尼安在其著作中寫道,20世紀50年代,斯坦福大學通過三項制度創新與當地產業界形成良好互動,一是成立斯坦福研究院;二是通過榮譽合作項目向當地公司開放課堂;三是推動斯坦福工業園區的發展。
當然,“硅谷”并非一夕建成。對于福耀科技大學來說,更近在眼前的是制造大省福建發達的產業經濟。如何依托自身資源和當地產業優勢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格局,或許才是校地雙方破題的突破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