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7 16:56:33
金霞表示,科技型企業作為科技金融的服務主體,資金需求非常大,但創新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也面臨跟傳統金融支持偏好和風控要求不太吻合的地方。她建議,探索成立包含政府引導基金、銀行、保險、擔保公司、投資機構等共同參與的科技金融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金融和數據三大核心生產要素高效融合。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劉艷美
1月14日,浙江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在杭州開幕,代省長劉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以創新浙江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創新浙江,就包含數字經濟要怎樣更好地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浙江作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試驗區,而且也是數據要素的綜合試驗區,數智化是新質生產力很核心的一個實現路徑。”
在浙江兩會期間,浙江省政協委員、火石創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霞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示,科技型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科技金融的服務主體,資金需求非常大,但創新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也面臨著跟傳統金融支持偏好和風控要求不太吻合的地方。
她建議,探索成立包含政府引導基金、銀行、保險、擔保公司、投資機構等共同參與的科技金融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金融和數據三大核心生產要素高效融合。
浙江省政協委員、火石創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霞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以創新浙江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對于“創新浙江”,您主要關注哪些問題?
金霞:浙江是全國數字經濟第一方陣省份,也是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數智化肯定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核心實現路徑。通過數智化直接賦能數字經濟跟實體產業融合,同時也通過數據賦能科技金融,金融賦能科技創新,這是打造創新浙江的一個特別核心的基礎設施。
所有的創新都需要有大量的科技金融資本賦能,我們建議成立一個包含政府引導基金、銀行、保險、擔保公司、投資機構等共同參與的科技金融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金融和數據三大核心生產要素高效融合。
這樣既能發揮浙江作為數字經濟中心的優勢,也發揮其作為重要金融中心的資源優勢,以一種創新的模式高效、快速賦能科技型企業,從而助力“創新浙江”目標的實現。
NBD:為什么要建設這樣一個“聯合體”?
金霞:從提出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到金融強國建設,其實都需要共性基礎——建立一個支撐信息充分共享、風險共擔的數智底座。在我國,科技創新被視為國家戰略,而科技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是這一戰略落地的關鍵。
科技型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科技金融的服務主體,它的特點就是面向科技創新,資金需求量非常大,但創新總是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使其跟傳統金融支持的偏好和風控的要求不太吻合。
比如,創新藥企業的創新藥研發成功率在世界范圍內不高,但有很大的資金需求。這就需要對創新型的科技型企業有一個比較客觀全面的評價體系,既包括價值評估,也包括風險評估。
這個評估模型跟傳統的金融風控對企業的評估模型是要有變化的,因為沒有抵押物,可能也還沒有營收、沒有利潤。如果所有風險都讓銀行來承擔,不符合銀行的經營原則。這時候就需要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共同來做科技金融產品創新的賦能。
如果這些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數據不聯動、不共享,就沒有辦法共同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來共同賦能科技型企業,所以我們要成立一個數據智能驅動的聯合體。
NBD:這一“聯合體”為何要特別強調“數據智能驅動”?
金霞:這一聯合體,大家都有共同的數智化底座,同時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實現數據共享,以及產品共創,我認為這是科技金融落地執行的一個比較可行的路徑。
為什么要強調數智驅動?其實,今天的金融要素、資本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或產品創新,數據和人工智能發揮的作用都特別巨大。對于一些中小微企業,如果不掌握全維度的數據,就無法進行產品創新,也無法進行標的精準篩選和觸達,或者觸達的成本會很高。
但有了數據支撐,就能解決之前所觸及不到的問題。這也有別于過往的一些做法,我們更關注于怎么激發數據要素在科技金融層面的價值,讓參與方都能夠形成被數據要素賦能、數據要素驅動的特征。
所以,數據智能驅動是科技金融創新聯合體的一個關鍵。
NBD:我們過往的關注點主要是科技和金融的融合,而現在該如何推動科技、金融、數據三大生產要素高效融合?
金霞:首先,創新與鞏固科技金融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科技金融機構與科技型企業的數據治理和高質量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提升數據信息的透明度、標準化程度,緩解科技金融服務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其次,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流程。我們面對不同類型科技企業的金融需求,要定制專項科技金融產品,包括面向科技企業、數據企業、科技創新的投融資、支付結算、風險管理等核心金融功能,以及保障和服務科技創新的金融政策、金融生態等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最后,還要探索完善面向科技企業的價值和風險評估模型。這個底座是共通的,模型相對來講是權威和完善的,這樣大家才能夠更好地共同開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流程的創新,實現風險共擔、數據共享。
NBD:您剛提到的科技金融創新聯合體,具體包括哪些參與方?
金霞:我們剛才也提到了科技金融的一些參與方。從大的層面來看,一方面是公共側的,另外一方面是市場側的。公共側的可想而知,包括政府科技型的扶持政策,以及政府成立的引導基金、國資平臺的投資主體等。而從市場側來講,主要包含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投資機構等,包括交易所其實也是科技金融比較核心的參與方。
我們認為,科技廳、金融辦和金融監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門首先要形成一個聯動機制,也包括各地數據局,政府很多高質量的公共數據,要授權到聯合體里面來實現相應的應用才能產生價值。
NBD:如何暢通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間的“信用信息渠道”?
金霞:這是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對科技型企業的評價,不同的科技金融執行主體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比如銀行更關注的是風險,投資機構更關注的是價值。通常意義上講,風險和價值評估會從三個維度來構建——
第一個維度是創新能力或者創新的投入和成果,包括研發投入強度、專利數量以及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等;第二個維度是成長性,反映科技創新的結果性的指標;第三個就是信用,信用是相對主觀的,跟創始經營團隊的品德或履約行為密切相關。
這不僅是構建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之間的信用信息渠道,也會包含價值信息的渠道。從國際上來看,已經有一些成熟的模型和模式,比如韓國過去幾年的科技金融發展很迅速,得益于他們成立了技術信用評價局,把企業的信用信息做了數據回流與共享。
我們每個銀行都有服務對象的信用情況,比如有沒有及時還貸、有沒有違約等,但這個信息其實沒有形成回流和共享。比如,一家企業在銀行有不良記錄,如果沒有共享給投資機構,那么投資機構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也是技術信用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從另一方面講,技術信用不僅僅是主觀信用,就像一家企業有很多專利,但專利的質量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技術信用的評價還包含了技術創新價值的評價。尤其是新興或未來產業領域的技術成果,它的含金量可能沒有被一些金融機構充分認識,所以也需要一個暢通信息,或者拉通金融機構相互之間認知的渠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