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7 16:12:31
2025年初,東風本田人事變動,崔志峰、勾天生等獲任新職。此前,東風本田銷量自2020年起持續(xù)下滑,利潤受擠壓,還關停部分產能并裁員。2025年車市競爭激烈,“價格戰(zhàn)”繼續(xù),東風本田將推出更多電動化、智能化產品,如燁S7等,其能否滿足市場需求成扭轉局勢關鍵。此外,合資車企普遍面臨壓力,電動化轉型是其突破關鍵。
每經記者 孫桐桐 每經編輯 孫磊
2025年開局,東風本田傳來多起人事變動信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24年年底,東風本田發(fā)動機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鄭純楷,到齡退休。2025年年初,東風本田發(fā)動機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執(zhí)行副總經理崔志峰,升任東風本田發(fā)動機有限公司董事長;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勾天生,調任東風本田發(fā)動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并推薦任董事、執(zhí)行副總經理。
此外,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原執(zhí)行副總經理助理、新車型中心副所長、技術賦能官龔熙,最新出任執(zhí)行副總經理助理、營銷領域負責人。
一系列人事變動背后,或許是為東風本田在2025年加速反擊做好準備。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東風本田的日子并不好過。在銷量方面,東風本田國內終端銷量為39.2萬輛,相比2023年減少20多萬輛,同比下滑35.7%。
2020年,東風本田迎來銷量高光時刻,年銷達85萬輛,此后年銷量便逐年回落。自2020年至2024年,東風本田年銷量分別為85萬輛、77.8萬輛、65萬輛、61萬輛、39.2萬輛。四年時間里,東風本田年銷量縮水超一半。
銷量持續(xù)下滑主要歸因于燃油車基盤不斷萎縮,市場紅利不再。例如,東風本田熱銷車型CR-V在多個月內銷量未過萬輛,思域、英仕派、艾力紳甚至在一些月份銷量只有一兩千輛。
同時,東風本田電動化轉型較慢也錯失了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良機。盡管在合資品牌中,東風本田布局電動化的時間并不算晚,但其推出的產品缺乏競爭力,未能激起水花。例如,東風本田目前在售新能源車型有5款:插混車型CR-V新能源、英仕派新能源,純電車型本田e:NS1、獵光e:NS2、靈悉L,其中多為“油改電”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市的由中國團隊打造的純電車型獵光e:NS2、靈悉L兩款車型,被東風本田寄予厚望,但從懂車帝數(shù)據來看,獵光e:NS2上市以來累計銷量為440輛,去年12月單月銷量僅為9輛;靈悉L上市以來共售出413輛。
銷量持續(xù)走低的情況下,東風本田的利潤也受到擠壓。例如,2024年一季度,東風本田利潤同比大幅減少82.3%。本田汽車在2024財年第二財季報告中也表示,其營業(yè)利潤同比下滑了15%,主要受東南亞和中國市場銷售下滑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不佳。
在中國市場,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兩家合資公司相繼關停了部分產能,其中包括年產能24萬輛的東風本田第二生產線。同時,東風本田還裁員2000人以應對挑戰(zhàn)。
2025年,對東風本田來說至關重要。一方面,汽車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價格戰(zhàn)”短期內還將繼續(xù),車企經營壓力普遍增大。另一方面,東風本田應對市場挑戰(zhàn),將推出更多電動化、智能化產品,例如本田為“加速電動事業(yè)”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全新電動品牌“燁”。其中,屬于東風本田的燁S7,另外還有一款燁GT,都計劃在2025年上市。這些重磅產品能否滿足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需求,成為東風本田扭轉局勢的關鍵。
對于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東風本田表示,將以強電智混技術品牌、e:NS電動化品牌、靈悉新能源汽車品牌三大板塊為核心,圍繞EV(純電動車)、HEV(混合動力汽車)、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新能源技術路線全域布局,構建起覆蓋各級細分市場的電動化產品陣營,預計在2030年前累計推出10款以上純電動車型。
實際上,東風本田面臨的困境也是眾多合資車企境遇的縮影。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燃油車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讓不少合資車企感受到了壓力。
乘聯(lián)分會數(shù)據顯示,2024年,主流合資品牌乘用車零售銷量約630萬輛,同比下降15.7%。其中,日系品牌累計零售313萬輛,同比下滑15.2%,市場份額為13.7%,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德系品牌累計零售404萬輛,同比下滑9%,市場份額17.6%,同比下滑2.8個百分點。
乘聯(lián)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合資車銷量下滑與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有關,燃油車市場份額面臨劇烈萎縮,自主品牌憑借新能源車加快搶占合資品牌部分市場。乘聯(lián)分會最新數(shù)據顯示,2024年1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71.3%,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33.9%,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4.8%,較2023年同期的7.4%繼續(xù)下降。
在此背景下,電動化轉型起步較晚的合資車企,如何在下半場競爭中抓住機遇,尋找突破路徑,成為其扭轉頹勢的關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