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18 16:36:34
1月17日晚間,百奧泰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8億元至-4.2億元。營業成本及銷售費用隨營收增長而增加,研發費用持續高額投入,導致虧損同比有所擴大。面對生物類似藥可能面臨的集采,百奧泰認為這對公司是積極的,因為其自主研發的藥品具備足夠的產能以應對市場需求變化。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1月17日晚間,百奧泰(688177.SH,股價18.8元,市值77.85億元)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報告期內,預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8億元~-4.2億元,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6.25億元~-4.65億元。
百奧泰表示,預計公司2024年度營業收入為7.1億元~7.9億元,同比增長0.74%~12.09%。但境外合作商尚處于拓展初期,增額較小。隨著營業收入增長,營業成本及銷售費用相應有所增長。此外,公司高度重視藥物研發工作,研發管線豐富且研發費用持續高額投入,致使虧損同比有所增長。
目前,百奧泰的產品主要包括自身免疫藥物和抗腫瘤藥物,格樂立(阿達木單抗)、普貝希(貝伐珠單抗)、施瑞立(托珠單抗)已進入乙類醫保。對于去年營收同比增長,百奧泰表示,阿達木單抗注射液(格樂立)銷量持續增長,同時托珠單抗注射液新增境外供貨業務,但境外合作商尚處于拓展初期,增額較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百奧泰僅在2021年實現盈利,2023年虧損3.94億元,同比減虧。由此可見,2024年預虧4.2億元到5.8億元,意味著公司虧損額有所增大。
實際上,市場對于這份預虧公告并不意外,去年前三季度百奧泰虧損3.65億元。2024年三季報顯示,百奧泰前9個月營業總成本約為9.86億元、銷售費用約為1.69億元,2023年同期對應的金額分別約為8.79億元、1.19億元。研發端,2024年前9個月的研發費用為5.99億元,略低于2023年同期的6.10億元。
公司稱隨著營業收入增長,營業成本及銷售費用相應有所增長。此外,公司高度重視藥物研發工作,研發管線豐富且研發費用持續高額投入,致使虧損同比有所增長。
百奧泰也在通過授權交易獲得更多現金。2024年12月,百奧泰將公司的BAT2306(司庫奇尤單抗)注射液在巴西以及其余拉丁美洲地區市場的獨占的產品商業化權益有償許可給Stein,首付款及里程碑款總金額最高至800萬美元。去年3月,Stein已獲得BAT2506(戈利木單抗)注射液和BAT2606(美泊利珠單抗)注射液在巴西以及其余拉丁美洲地區市場的獨占的產品商業化權益有償許可。
同年10月,百奧泰將自主研發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AT2206在歐盟、英國、瑞士、澳大利亞以及其他部分歐洲國家市場的獨占的產品商業化權益有償許可給吉瑞醫藥。根據協議,首付款及里程碑款總金額最高至1.1億美元。
在預虧公告發布前,關于生物類似藥面臨集采的消息又一次傳開。據安徽省醫療保障局官網消息,1月14日,全省醫療保障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會議從七個方面對2025年全省醫保工作作出部署,其中第三條提到“牽頭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
Insight數據庫顯示,國內已有120款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其中單抗類有46款,包括貝伐珠單抗(12款)、阿達木單抗(7款)、曲妥珠單抗(5款)、托珠單抗(4款)、英夫利西單抗(4款)、地舒單抗(4款)、利妥昔單抗(4款)等。
百奧泰的格樂立(阿達木單抗)、普貝希(貝伐珠單抗)、施瑞立(托珠單抗)三款生物類似藥在國內獲批上市,也是公司核心品種。
從財報可以看出,這些生物類似藥為百奧泰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支持。格樂立是百奧泰首個上市的產品,也是國內首個獲批的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2020年—2022年,格樂立銷售額分別為1.83億元、4.99億元和3.18億元,其中2022年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超過70%,成為支柱產品。
有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貝伐珠單抗作為最大的生物類似藥品種,一旦集采可能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目前行業排名前三的廠商占據70%以上的份額。貝伐珠單抗臨床用量大,剩余的原來份額的廠商肯定有動力去沖擊有競爭力的價格,集采是個快速搶占市場的機會。這個道理同樣可以用到其他生物類似藥上,在市場有一定占比的企業就會受到影響。
百奧泰也曾回應過生物類似藥集采的問題,稱生物藥的集采是大勢所趨,公司認為集采對百奧泰的影響是積極的。百奧泰的藥品全部為自主研發,且有足夠的產能去支撐市場需求,能夠有效應對集采帶來的價格影響,同時能提供穩定、持續的藥品供應。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31892672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