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4 21:33:12
鶴逸慈執行董事趙強稱,如今老年用品國產化率超80%,但供需錯配、消費認知不足等問題仍困擾行業。要解決這些問題,需普及智能化與普惠化。趙強認為,未來要構建“三級康復體系”,并打通政策接口,同時探索“共享租賃”模式,降低使用成本。此外,普惠化也是突破口,個性化康復服務與醫療康復結合能激活老年人生活自信。
每經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楊夏
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以老年人需求為劃分準則,目前我國銀發經濟的主要產業和賽道集中在三個方面:以養老護理、醫療保健、養老地產等養老服務產業為主的養老服務行業;以長期護理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以房養老等產品為主的養老金融板塊;以養老旅游、老年教育等老年文娛產業為代表的老年文娛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養老服務由于涵蓋不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剛性需求,消費接受度相對較高,但仍面臨供需錯配、消費認知不足、跨部門協同不足、服務鏈條斷裂等挑戰。
在此背景下,與老年用品、輔具等產品打了多年“交道”的北京鶴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鶴逸慈”)執行董事趙強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探討銀發經濟的現狀與破局之道。
多年前,部分剛需產品,如老年紙尿褲依賴進口導致的供給不足是趙強最大煩惱。時隔多年,老年用品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貨選擇大大增加,從供不應求變成了“琳瑯滿目”。
“過去產品依賴進口,價格高且供給不穩定。如今(老年用品)國產化率已經超過80%,部分品類質量甚至優于進口產品。”趙強提到的供給增加背后,是老年經濟加速產業化的現狀。
趙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過去老年用品往往被視為是“殘疾人專屬”或“(老年人)失能后的無奈選擇”,消費者認知度很低。“如今,銀發經濟首次被定義為‘事業+產業’,這是根本性轉變。”趙強稱。
據趙強回憶,從幾次產業變化關鍵節點來看,2016年相關政策出臺后,社會對銀發經濟的重視增加,老年產業逐漸進入規范化軌道。此后在多輪政策推動下,多部門協作機制逐步建立。不過趙強也坦言,雖然已進入產業化階段,但老年經濟的多個細分產業迄今仍是“平行線”,如醫療康復與社區養老之間的資源就始終未能打通,導致各自服務碎片化。另外,由于老年經濟很多細分領域都涉及跨部門合作,彼此之間如何協作也一直是行業的熱點話題。
從當前的養老模式來看,據趙強介紹,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失能老年人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對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的接受程度不斷提升;但另一方面,疫情后不少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并不高,在很多地區,居家養老仍是最常見和普遍的模式。
老年人使用輔具下樓 圖片來源:受訪對象提供
而這一模式的問題在于,居家的老年人能接觸到的老年服務并不連貫。“我們現在的養老服務是跳躍式的,無論是康復服務還是用餐,或是心理疏導等都是單個點位展開。很多老年人除了出行受限,部分活動還需人陪護,各個服務的黏性都不高。”趙強稱,盡管相應產品的數量及質量有了明顯提升,但“需求大、供給散”的問題仍在困擾著一眾從業者。
此外,老年產品的消費認知也是趙強提到的,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據他介紹,不少消費者在購買老年用品時都是“只比價格,不問功能”,導致市場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以輪椅為例,趙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消費者往往更關注價格,許多老年人購買了低價輪椅后會因維修服務缺失陷入“壞了再換”“越壞越傾向低價”的循環。
除了老年消費者自身,不少子女對老年產品的了解也僅停留在“基礎護理”層面,缺乏主動學習的意愿。“反觀保健品市場,老年人愿意花高價購買,說明消費潛力未被正確激發。”趙強稱。
除了上述因素,趙強提到的供需錯配還體現在場景應用上。
以公共交通為例,據趙強回憶,目前大多數城市都在地鐵上配備了無障礙設施,但實際使用率并不高。拋開需求人群出行數目這個變量,認知不足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許多老(年)人不知曉服務信息,各方缺乏定向宣傳,需求端與供給端之間隔著一堵‘認知墻’。”
在趙強看來,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社會各界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從業者也需要加強服務供給。“銀發經濟不是快消品生意,必須靠服務驅動。”趙強強調,老年用品的核心在于解決個性化需求,如輪椅選購需考慮使用者的身高、上肢力量、使用場景等,但行業內一直缺乏專業的導購服務。
趙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陸續有企業嘗試拋開產品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服務,如鶴逸慈就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設立了輔助器具服務中心,為消費者提供免費的體驗、使用培訓及維修等服務。
“去年我們為(北京市)東城區、朝陽區、西城區2000多名老(年)人提供了無障礙出行服務。不過政府購買服務覆蓋面還是有限,市場化供給仍不足。”趙強稱。
趙強認為,未來需構建“三級康復體系”,其中“急性期”在醫院治療,“穩定期”轉至社區康復中心或養老服務機構,居家階段則由專業機構提供上門服務。“關鍵在于打通醫保、民政、殘聯的政策接口,例如將輔具租賃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報銷范圍。”趙強稱。
技術創新層面,外骨骼機器人、智能護理床等產品開始嶄露頭角,但高昂的成本制約了普及度。趙強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臺外骨骼機器人的售價平均在百萬元左右,醫保報銷后單次使用仍需自費240元。“這對普通家庭仍是沉重負擔。”趙強稱。
針對這一問題,趙強提出了“共享租賃”模式。
“以北京西城區民政局、北京市西城區殘疾人聯合會推動的輔具租賃服務為例,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每年可以享受租賃補貼,最高可達租賃費用的50%(最高不超過3000元),降低了老年人的租賃輔具使用成本。我們正在探索按使用次數收費,進一步攤薄成本。”趙強透露,下一步公司將聯合醫院、社區康復機構、養老機構推動社區康復服務,讓醫療康復延伸至社區,讓老年人出院后仍能獲得持續支持。
普惠化是另一個突破口。
趙強以寧波市殘疾人聯合會推動的脊髓損傷康復中心為例指出,在“同儕”(康復者指導)模式下,上百名患者重獲了生活能力。“這證明,個性化康復服務、輔具個性化應用服務模式與醫療康復結合更能激活老年人、殘疾人的生活自信和康復信心。”趙強稱。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做服務前景廣闊,但企業仍面臨現實挑戰——線下體驗店成本高,單純靠公益難以持續。以老年用品為例,趙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年來北京線下老年用品門店數量較十年前減少了30%左右,全國多地陷入“開了關、關了開”的循環。在此背景下,他希望各部門可以在政策層面給予更多容錯空間。
“例如老年餐桌的案例就證明,純靠補貼不可持續。”在趙強看來,老年產業,尤其是純服務類要運營下去需“服務收費+政府補貼”并行,同時明確公益與商業的邊界。此外,跨部門協作也需更多保障。“如當前民政、醫療、殘聯數據不互通,服務資源難以整合。”
“這不是一場沖刺跑,而是馬拉松。”趙強直言,銀發經濟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既要解決“買得到”,更要實現“用得好”。在他看來,隨著未來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與消費認知的不斷提升,老年用品市場有望從“邊緣產業”邁向“萬億藍海”,但這一切離不開社會各方的耐心培育與共同耕耘。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3101811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