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5 16:33:17
1月27日,中韓人壽獲批更名為“東方嘉富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韓人壽成立于2012年11月,由浙江國貿集團與韓華生命保險共同設立。據悉,2016年8月,浙江國貿集團將所持股份轉讓給浙江東方,后者成為第一大股東。2022年7月,浙江東方持股比例升至33.33%,持股比例達到監管部門規定的單一股東持股上限,成為控股股東。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馬子卿
合資轉中資兩年后,中韓人壽獲批更名。
1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披露的批復文件顯示,同意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將名稱變更為“東方嘉富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中韓人壽成立于2012年11月,在成立之初,由浙江國貿集團與韓華生命保險共同設立,雙方各持股50%,是一家合資壽險公司。此后,中方股東浙江國貿集團,將所持股份轉讓給控股上市公司浙江東方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東方”)。
2022年7月,原浙江銀保監局批準中韓人壽注冊資本從15億元增加至30.012億元,浙江東方和另外五家國資背景公司認購相應新增注冊資本。本次增資后,浙江東方持股比例升至33.33%,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也達到監管部門規定的單一股東持股上限,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成立之初,中韓人壽為中外合資壽險公司,股東共有兩家,中方為國貿集團,外方為韓華生命保險株式會社(以下簡稱“韓華生命”),雙方各占50%股權。2016年8月,浙江國貿集團將所持中韓人壽50%股權轉讓給控股上市公司浙江東方(SH600120,股價5.60元,市值191.26億元)。
官網顯示,浙江東方系浙江省國資委下屬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企業,成立于1988年,199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17年完成資產重組后,公司成為一家擁有信托、期貨、保險、融資租賃、基金投資與管理、財富管理等多項金融業務的控股集團,從傳統外貿企業發展成為浙江省省屬國有上市金控平臺。此后,中韓人壽各方股東于2016年10月、2019年7月,兩度按相同持股比例認購增資。到2020年初,中韓人壽獲批變更注冊資本,由最初的5億元增至15億元。
隨著公司2022年再度變更注冊資本,公司性質由合資轉為中資公司。2022年7月,原浙江銀保監局批準中韓人壽注冊資本從15億元增加至30.012億元,其中,浙江東方認購2.5億元注冊資本,正式成為控股股東,韓華生命不參與此次增資。增資完成后的股權結構為:浙江東方持股33.33%,為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韓華生命持股24.99%,第三大股東長興金控持股20.23%,此外,溫州國金持股5.52%,溫州電力、溫州交發分別持股5.49%,證裕投資持股4.95%。
據悉,此次增資引入5家戰略投資者均為國有性質,其中長興金控為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財政局(長興縣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全資控股子公司;溫州國金是溫州市人民政府設立,由溫州市財政局受市政府委托履行出資責任的市屬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溫州電力為溫州市國資委控股的溫州市工業與能源發展集團成員;溫州交發是溫州市人民政府直屬的國有企業;證裕投資為上海市屬國企國泰君安證券全資子公司。
繼股權變更之后,中韓人壽去年迎來了新一任董事長、總經理。2024年1月,中韓人壽公告稱,金朝萍不再擔任董事長,由何欣接棒。據公開資料,何欣審計出身,歷任審計員、高級審計員、經理、高級經理等職務。2017年加入浙江東方,現任浙江東方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
2022年8月中韓人壽原總經理桂文超離職,同時聘任張希凡擔任總經理。張希凡歷任美國友邦廣州分公司助理總經理暨營銷總監、美國友邦副首席代理人業務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并先后在中英人壽和中德安聯人壽以及美國大都會人壽亞太區(香港)擔任管理職務,在中宏人壽任首席渠道官、副總經理。2024年12月,張希凡任職資格獲監管部門核準。
在股權、人事變動完成之后,中韓人壽近期正式獲批更名為東方嘉富人壽。自成立以來,中韓人壽僅在2020年實現盈利,其余年份均處于虧損狀態。財務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3年中韓人壽分別實現凈利潤-0.21億元、-0.56億元、-0.74億元、-0.93億元、-1.34億元、-1.42億元、-1.19億元、-1.46億元、0.08億元、-1.17億元、-2.98億元及-3.27億元。
最新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4年,中韓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2.1億元,凈利潤1020.59萬元,業績實現扭虧為盈。截至去年末,中韓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13.56%、229.74%,較上季度償付能力分別提升40.64個百分點、41.9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為當期盈利導致實際資本提升,季末權益資產占比降低,30年期國債、地方政府債持倉比例提高導致最低資本降低。公司最近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BB級。
據悉,公司今年一季度擬發行不超過14億元資本補充債券,經評估,在全額發行的情況下預計提升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40個百分點。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0000928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