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5 16:19:10
2月5日,Figure AI宣布因已取得“重大突破”,將終止與OpenAI合作,專注內部人工智能研發。這離Figure AI宣布雙方的合作關系不到一年時間。Figure AI稱,終止合作是因OpenAI的關注重點不在嵌入式人工智能。另外,據外界推斷,OpenAI或已自研硬件。受此消息刺激,節后首個交易日,A股機器人執行器板塊大幅上漲。預計到2030年,中美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將達約203萬臺,市場空間約3185億元。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蘭素英
北京時間2月5日(周三)早間,去年曾火爆“出圈”、致力于將通用人形機器人引入商業和住宅用途的機器人公司Figure AI宣布,由于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公司將終止與OpenAI的合作,轉而專注于內部人工智能的研發。雖然在社交媒體X上,Figure AI創始人兼CEO Brett Adcock對具體的細節守口如瓶,但他承諾在未來30天內向外界提供“從未在人形機器人上見過的東西”。
圖片來源:X
從去年年初宣布合作,再到“分道揚鑣”,Figure AI與OpenAI的合作才不到一年時間。有報道稱,Brett Adcock認為OpenAI的重點并不是將AI帶到機器人等實體的嵌入式人工智能,他認為正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專注于為特定的硬件提供動力。
另外有分析認為,OpenAI或已開始自研硬件。上周五(1月31日),OpenAI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交了一份涉及人形機器人的商標申請。而在去年11月,OpenAI還被曝正在重建曾在2020年解散的機器人團隊。
受上述消息刺激,節后首個交易日,A股機器人執行器板塊大幅上漲。截至發稿,綠的諧波盤中一度漲超16%,豐立智能盤中一度張超15%。
Figure AI與OpenAI的合作始于2024年2月底。當時,Figure AI宣布完成6.75億美元B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26億美元。同時,該公司宣布與OpenAI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合作開發面向人形機器人的下一代AI模型,OpenAI將結合自身研究與Figure AI在機器人軟硬件方面的深入理解,幫助Figure AI的人形機器人提升處理和推理語言的能力。
去年3月,Figure AI發布了第一個OpenAI大模型加持的機器人Figure 01的demo。Figure 01可以與人進行對話交互,理解人類意圖,擁有記憶力,能描述視覺體驗、規劃未來行動、反思記憶、口頭解釋推理過程等,展示出了接近人類的速度,標志著雙方合作在機器人學習能力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同年8月,Figure AI發布了第二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2,稱其為“地球上最先進的AI硬件”,距離向工業用戶銷售量產人形機器人的目標又近了一步。Figure 02還可以與人類直接開啟語音對話,這背后依舊用上了OpenAI最先進的定制AI模型,通過語音-語音進行推理。
與第一代產品相比,Figure 02最為明顯的區別在于外觀的徹底重構——機器人完全采用外骨骼結構(由外皮承擔負載和壓力),機器人的電源和算力布線集成在機體內部,從而提高了機器人的可靠性,也使得封裝更加緊實。
圖片來源:Figure AI官網截圖
據公司披露,Figure 02身上總共裝了6個RGB攝像頭,分別位于頭部、胸前和后背,因此這個機器人擁有“超人”視覺。Figure 02的另一大特征是配置第四代手部裝置,最新設計具有16個自由度(DoF)和可與人類媲美的力量,可承載高達25公斤(55.1磅)的重量,并靈活執行各種類似人類的任務。
北京時間2月5日,Figure AI宣布,由于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公司將終止與OpenAI的合作,轉而專注于內部人工智能的研發。這距離雙方宣布合作不到一年的時間。
Brett Adcock認為,雙方合作的問題在于資源的整合——OpenAI擁有龐大的業務范圍和相應的智能模型,不過,將AI帶到機器人等實體的嵌入式人工智能(Embodied AI)不是OpenAI的關注重點。在Brett Adcock看來,正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專注于為特定的硬件提供動力。
Brett Adcock稱,“我們發現,要在現實世界中大規模解決嵌入式人工智能,就必須垂直整合機器人人工智能。我們不能外包人工智能,就像我們不能外包硬件一樣。”
幾天前,Brett Adcock提到,Figure AI已與第二個大客戶簽約,合作方是美國最大的企業之一。該項目計劃未來四年交付10萬臺人形機器人,已成功地開始在新客戶的用例上運行端到端神經網絡。
圖片來源:X
關于OpenAI與Figure分手原因,除了Brett Adcock的上述解釋外,還有一種猜測是OpenAI也在加速硬件研發。
上周五(1月31日),OpenAI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交了一份涉及人形機器人的商標申請,文中提到了“用戶可編程的人形機器人”和“具有通信和學習功能的人形機器人,用于協助和娛樂人類”。
雖然申請知識產權并不能保證未來能有相應的產品,但TechCrunch報道稱,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先后曝出OpenAI的專利申請以及OpenAI與Figure AI終止合作的新聞,這讓外界很難忽視。
而且,去年11月,OpenAI便開始重建曾在2020年解散的機器人團隊,聘請Meta前硬件負責人Caitlin Kalinowski負責機器人和消費級硬件項目。Kalinowski曾主導了Meta原型AR眼鏡Orion的開發,他此前表示,自己研究重點將是“通過機器人和硬件合作,將AI引入物理世界”。
根據招聘清單和The Information的報道,OpenAI當時就已在測試人形機器人,其由定制傳感器和AI驅動,可以在現實環境中以類似人類的智能操作。
過去幾年,OpenAI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押注明顯增大。除了此前與Figure AI的合作外,OpenAI還是挪威機器人初創公司1X Technologies的主要投資者。1X Technologies專注于研發適用于家庭場景的機器人。
對人形機器人的興趣會讓OpenAI與其曾經投資過的初創公司形成直接的競爭關系,比如Figure AI和1X Technologies。而這也正是OpenAI獨特的商業模式:與重要客戶和合作伙伴既競爭又合作。
2月4日(周二),Brett Adcock在X上還發帖稱,“人形機器人正處于‘iPhone時刻’,機器人將幫助制造出更多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在現實世界中為你做任何事情:洗衣服,給你煮咖啡。”
圖片來源:X
展望未來,浙商證券表示,國際巨頭如特斯拉、英偉達等公司的人形機器人項目正在快速推進,預計2025年將進入有限生產階段。國內企業如華為、宇樹科技等也在積極布局,形成了內外雙驅的產業擴張態勢。這表明人形機器人市場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期,為相關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AGI(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突破,使得人形機器人在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英語理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預計到2030年,中美制造業和家政業的人形機器人需求合計將達到約203萬臺,市場空間約為3185億元。這表明人形機器人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