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松下電視,要再見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5 16:44:05

每經編輯 何小桃    

據財聯社報道,日本國民品牌松下官宣重大重組計劃。松下控股將解散其家電子公司松下電器,集中力量發展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高利潤領域。

松下控股株式會社代表董事、總裁兼集團首席執行官楠見雄規則表示,該公司將放棄傳統的電視機事業,計劃進行出售。但該公司除了出售外可能還有別的選擇,目前管理層正在對此進行研究。

盡管楠見雄規尚未明確重組計劃的具體細節,但70歲“高齡”的電視業務已經確認“下線”。曾經風靡全球的松下電視機很快將成為又一滴時代的眼淚。

這一決定引發松下控股的股價周三開盤后直線上漲,漲幅最高超過14%,收盤漲13.66%。目前花旗銀行分析師Kota Ezawa認為,松下大幅裁員并出售多項業務是一次大規模手術,意味著該公司管理層已經做好充分準備。

CFF20LXzkOwxdxjY4iakUAvND3On3EIhzeG8ibTWE8GM2ic1Hic7ZA9GaMR5SoeOMcKuKPwroEKnx48p0UDBKBfHcg.jpg

不過,據南方財經報道,就當前市場關于松下電器將解散重構并出售電視業務的消息,松下公司在回應記者時表示:關于包括電視業務在內的存在問題的業務,為實現根本性的收益結構變革,我們正將所有可能性納入考量范圍進行研討。不過,截至目前,包括出售或退出等相關事宜,均未作出任何決定。

關于公司調整后,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規劃,松下則表示目前除了松下集團CEO楠見雄規對外發布的內容之外,都將日后研討。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曾是公司搖錢樹

松下自從1952年起便開始生產家用電視,當時該公司的名稱為“松下電器工業公司”。

松下電視曾經是該品牌的搖錢樹,在2007年銷售額一度達到1萬億日元,但在中韓家電企業的絞殺中漸漸落寞。2010年后,松下電視機就走進了虧損的下坡路。

2021年5月11日,松下宣布該集團已經停止在日本生產電視機,未來將專注于海外生產。

當時,松下方面表示,停產的理由是產量少、成本高,導致收益欠佳。今后,松下計劃將電視機生產業務集中到馬來西亞和捷克等海外工廠。同時,也在與中國大型電器廠商TCL公司磋商貼牌生產中小型液晶電視機的事宜。未來,東京的工廠將用于電視的研發以及零部件制造。

CFF20LXzkOy5zNjmhqPa3fGfPjXHciaRWCicQl23lZdrKvj0mrUPy9qp3eC5rnwvOjldbe1pWPUahVibdXHZHR0Ww.png

過去松下曾在全球電視市場拿下超過10%的市占率,然而隨著中國競爭對手挾低成本優勢進入市場,使松下逐漸失去市場地位,據研調Omdia數據,松下2020年電視市占率僅1.8%,全球排第12名。

CFF20LXzkOwxdxjY4iakUAvND3On3EIhzk4MVicfeNx7g79E2RfXgh2nT4iacoI62z0pTl1VRkzAia4zXE3ViagLnmQ.png

松下電器廣告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英媒:中企在日本拓展電視機高端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據參考消息,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1日發表題為《中國正在日本電視機市場搶風頭》的報道,報道稱,曾幾何時,幾乎每家酒店每個房間的電視機屏幕下方都是索尼、松下、三星或LG的商標。然而,價格實惠的中國品牌早就在削弱日本和韓國品牌的主導地位。報道認為,如今中國品牌的崛起不僅僅是價格原因。

報道稱,以日本的情況為例。本土品牌在自己的主場正日益被中國制造商取代。根據日本市場研究公司的數據,在日本去年的平板電視銷量中,中國品牌占據一半以上份額,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一次。

據報道,中國企業過去主要通過廉價顛覆一些行業。這意味著,即使它們獲得市場份額,但高端和廉價市場之間仍然界限分明。高端市場的利潤通常更高,仍為老牌廠商提供了一個利潤豐厚的緩沖區,得以維持業務。這種情況現在可能正在改變。

報道指出,瞄準高端市場的電視機制造商通常會在兩方面讓自身產品與眾不同:顯示技術的進步和人工智能(AI)功能的整合。海信、TCL和小米等中國企業已迅速將最新的AI功能集成到其電視機中,基于實時場景檢測調整畫面清晰度、對比度和色彩,并根據用戶偏好推薦內容。它們能與全球智能電視平臺和流媒體服務無縫連接。

此外,中國制造商在顯示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開始獲得回報,積極擴大在高端市場的份額。

報道認為,事實證明,低估中國競爭對手的創造力是不明智的。習慣于將中國視為配角的日本電子企業的投資者應該提高警惕。

編輯|||何小桃 杜恒峰

校對|孫志成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財聯社、南方財經、參考消息、每經APP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