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5 18:13:00
2025年開年之際,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他認為2025年AI領域投融資熱度會增長,期待AI Agent取得突破,能在數學、編程等領域落地。此外,他還分享了投資經驗,強調要投對的事和對的人,投資決策速度與項目匹配程度密切相關。
每經記者 楊昕怡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只花了三周”——從鎖定項目到投出錢款,王晟在一家具身智能的創業公司身上,刷新了自己在2024年的最快投資紀錄。
作為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他常用“狙擊手”來形容身份的特性。“要聚焦,要精準,找到并瞄準對的事和對的人。”
這一點在不斷涌現新項目的AI投資領域顯得尤為可貴且重要。相比于其他一年看過上千個項目的投資人,王晟不在數量上“較勁”,“過去一年看了兩三百個項目,投資比例在1/20左右,比較高。因為我們現在基本是主動挖掘,不是被動篩選項目。”
“和‘AI六小龍’(智譜 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萬物、MiniMax 和階躍星辰)的大部分團隊都交流過,我們沒有投。當時一是看不到好的商業化(落地方式),二是太貴了,融資起手就幾億美元。”去年互聯網大廠的下場參與、AI創業公司的選擇分野等變數重塑著AI競爭格局,王晟在2025開年之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以專業投資人的視角講述了其中的變化,“2023年沒投大模型的投資人會因FOMO(害怕錯過)焦慮,而投上的投資人實際在2024年是比較焦慮的,心態上有較大對調”。
IT桔子數據顯示,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共發生778起投融資事件,低于2023年的893起,涉及金額達662.38億元;2024年具身智能領域共發生78起投融資事件,較2023年的28起有明顯增長。
而新一年最新的熱點之一也來自AI領域——國內AI初創公司DeepSeek最新發布的開源模型DeepSeek-R1以其成本之低和推理能力之強,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和討論,多日登頂多國蘋果App Store(應用商店)的下載榜首。騰訊云、阿里云和火山引擎等多個云平臺宣布上線DeepSeek旗下模型。因DeepSeek的持續火熱,港股恒生科技指數也迎來蛇年“開門紅”。
在王晟看來,2025年AI領域的投融資熱度會比去年有所增長,“我們在今年比較期待AI Agent能取得突破。AI這一波新技術的最終應用就是Agent(智能體),是扮演人的各個職業。在這一方向上,目前能明確鎖定的領域有數學、編程,以及讓AI替人類去操作手機、電腦,例如幫忙實現網購、點外賣等任務”。
王晟 受訪者供圖
“回到今天,當大家看清楚一個公司是白馬時,其實這個公司已經普通得再普通不過了,因為你已經能夠用手指頭算出它的PE各個方面。”知名天使投資人蔡文勝在他的早年演講中曾道出過天使投資的一大難點,即如何具備前瞻性思維、比常人看得更遠。
學會預判,這一點在王晟心中是天使投資圈內的共識,他常用“狙擊手”來類比他的職業。“關于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預判,我們要做非常多的功課。”
對AI時代的預判,是當下最適合用來證明投資眼光的標準之一。“比OpenAI發布GPT3.5的時間還早半年,我們就看中并投資了一家和GPT技術范式一致的大語言模型初創公司——深言科技。”王晟說。
早在2021年底,王晟就在英諾天使基金面向清華大學的一個獎學金項目上,注意到了當時正在研究大模型項目的2017級博士豈凡超。2022年4月,在得知豈凡超的創業意向后,王晟當機立斷,決定投資。
天眼查顯示,在2022年8月完成天使輪融資后,深言科技在一年多的時間接連獲得了另外三輪高額融資,騰訊投資、紅杉中國等知名資本均參與投資。
“我們每年都會對未來一年甚至兩年的重要投資方向進行預判,所以投資的項目發展需要高度符合我們的預判。”王晟表示,英諾的投資行為幾乎都是在內部預判的情況下發生的,“要投對的事”。
從判斷風口到抓住風口,英諾內部的AI投資小組也由2021年的3位投資人擴充到了2024年的7人團隊,“其實是全員AI,只是其他人看的是‘+AI’,7個人(的專項小組)對一個早期投資機構來說已經非常多了”。
和對的事一樣不可或缺的,是對的人。王晟表示,對于早期投資的AI項目,考察的一大核心因素是團隊,“人必須是想投的方向上最強的,所以要把至少80%的優秀團隊都了解、評測一下,再從中選出我們認為最好的那個”。
此外,初期融資的規模也是王晟投資時必須考慮的風控指標,例如“初期價格太貴”可能會使企業較難進行后續融資,或給投資機構退出造成困難。“整個資本市場不像前些年那么熱,所以大家對風險的厭惡程度更高,在投資過程中會更謹慎。”他說。
王晟的決策速度和項目與上述三點的匹配程度密切相關。2024年,一家具身智能公司被王晟選中,條件與其投資考察要點高度匹配,通常2—3個月的投資決策時間被縮短至3周。
在過去一整年的實戰中,王晟不斷調整著各項投資考察因素的權重,以更好地跟上AI這一新興領域的變化節奏。
“我們對投資方向的判斷很有信心,所以發現一些創始團隊做的事不對時,即便團隊很優秀,我們也沒有投錢。去年至少有兩個(這種情況的項目),都在和我們聊了三五個月、半年的時候改變了方向,做了我們建議的事。但那時候再投,已經變貴了,沒有意義了。”王晟把這些遺憾視為教訓,在內部強調了多次“人的重要性遠大于事的重要性”。
“如果你無法成為最好的,我們為什么要給你這么多錢?”“AI六小龍”是當下AI賽道里最為顯眼的融資標的,但在王晟看來,在互聯網巨頭進入了同一條跑道后,部分創業公司承壓明顯,“我們其實認為他們很難競爭得過大廠,最核心原因是他們和大廠在一條起跑線上”。
以AI原生App為例,商業智能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豆包、Kimi、文小言在AI原生App領域的“三強格局”已經形成,月活躍用戶規模分別為7523萬、2101萬和1224萬。12月,豆包與Kimi、文小言的重合用戶已分別達到754.1萬、409.8萬,相比6月分別上升了5.5%、0.6%。
1月27日,DeepSeek應用爆紅“出圈”,登頂蘋果美國地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在美區下載榜上超越了ChatGPT。同日,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榜顯示,DeepSeek排名中國區第一。
“在產品上,豆包(的用戶體量)現在領先了;在技術上,Deepseek、阿里的通義做得也比‘小龍們’好。”王晟認為,面臨大廠的挑戰時,以“AI六小龍”為代表的大模型創業公司需要一定的“生存戰略”。“要么需要有差異化定位,要么有一個足夠的時間窗口讓你往前跑。如果定位和大廠是一樣的,又在同一時間和大廠一起卷,那除非真的是天才或者賭大廠效率太低,不然確實不容易能贏。”
一面是巨頭下場帶來的競爭節奏加快,初創公司壓力的另一面是商業化落地的困局,“怎么賺錢的問題從去年就開始展現”。“公司越小轉型越靈活,多輪高額融資后長成的巨無霸再想剎住車、掉頭,就太難了。”
關于2025年的投資方向,王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期待AI Agent在今年有更多突破。他指出,區別于ChatGPT這一知識系統的定位,OpenAI o1的發布代表了AI在推理、決策能力上的大幅提升,“說明AI不僅僅能輸出知識,還可以扮演人的角色,完成人的很多工作,例如程序員、律師、教師等”。
2024年9月,被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喻為“新范式開始”的o1誕生,以模仿人類思維過程進行的強化學習和思維鏈技術,突破了AI推理瓶頸。
今年1月初,Sam Altman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在 2025 年,可能會看到首批 AI 智能體“加入勞動力市場”,并明顯改變企業的產出。1月23日,OpenAI推出了名為Operator的首款AI Agent,可以像人類一樣使用互聯網執行預訂機票、網上購物等多種任務。
“o1在部分領域不太容易實現泛化,目前從技術體系來說,AI Agent明確能落地的一些領域是數學、編程,還有讓AI替人類去操作手機、電腦,例如幫忙實現網購、點外賣等任務。”王晟表示,“現在整體經濟環境和世界政治的不確定性都在加大,但個人感覺今年AI領域的創業和投資熱情應該會優于去年,更加積極一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