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7 00:47:06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段煉 楊夏
繼被歐盟裁定征收高額臨時反傾銷稅后,中國原產赤蘚糖醇產品又遭美國“雙反”調查,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商,三元生物(301206.SZ)可能面臨沖擊。
2月6日盤后,三元生物發布了一則關于美國對中國赤蘚糖醇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進展公告,公告顯示,根據公司的初步測算,本次“雙反”涉案產品赤蘚糖醇(在美國協調關稅表(HTSUS)中的分類為子目2905.49.4000和2106.90.9998。前述稅則號僅供參考,產品是否涉案,具體應以產品范圍描述為準)在反傾銷調查期間(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出口至美國的金額為893.4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500萬元),約占公司營業收入的20.18%。
公開資料顯示,赤蘚糖醇是一種低熱量甜味劑,具有甜度較低、蛀牙風險相對較小、對血糖影響較小、穩定性高且口感較好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和飲料中。例如知名汽水“元氣森林”就使用了赤蘚糖醇。
來源:樸樸超市
產品連遭歐盟、美國調查
被歐盟征收156.7%反傾銷稅
在2月6日盤后公告中,三元生物提到,本次對中國赤蘚糖醇的“雙反”尚處于調查階段,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已成立專案工作小組積極應對本次“雙反”調查。
此前的1月17日晚間,三元生物公告稱,公司于近日收到代理律師通知,歐盟2025年1月16日公布了對原產于中國的赤蘚糖醇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結果。
公告顯示,歐盟委員會公布了關于上述赤蘚糖醇反傾銷調查終裁公告,決定對中國涉案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主要內容如下:三元生物涉案產品赤蘚糖醇(純赤蘚糖醇或混合后其他產品含量低于10%的赤蘚糖醇)被征收156.7%的反傾銷稅;其他涉案公司的產品將分別適用34.4%至233.3%不等的反傾銷稅。上述反傾銷措施于歐盟終裁公告發布次日(即2025年1月17日)起生效,實施期限為5年。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企業,三元生物在此次初裁中無疑受到了較大關注。
在對公司的影響上,三元生物在1月17日晚間公告中提到,歐盟加征高額反傾銷關稅對公司赤蘚糖醇出口歐盟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導致公司赤蘚糖醇的價格競爭力有所下降。自初裁結果公布以來,部分客戶因無法承受高額反傾銷稅而停止進口公司產品,盡管如此,仍有部分客戶選擇繼續合作,并愿意承擔較高關稅。
為應對這一挑戰,三元生物稱已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包括:加強在歐盟市場復配糖的銷售,積極推廣新產品優質甜菊糖(RM、RD),加速提升阿洛酮糖產能,推動塔格糖的量產籌備,并加大在國內市場以及東南亞、印度、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的開發力度。通過產品多樣化和市場多元化布局,公司將進一步增強抗風險能力。
然而,在歐盟的反傾銷調查落定之時,美國生產商Cargill,Incorporated公司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申請,要求對原產于中國的赤蘚糖醇產品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公司外銷收入占比超7成
歐美市場是赤蘚糖醇主要銷售區域
對于國內赤蘚糖醇頭部企業而言,歐美市場是其主要銷售區域之一。以三元生物為例,公司曾在2024年半年報中披露稱,公司產品以外銷為主。2024年上半年,公司外銷收入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72.67%,外銷地區包括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
據三元生物招股書,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公司對美國的直接報關銷售收入分別為1.33億元、2.74億元和3.36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1.34%、60.60%和43.43%。換言之,美國市場一度為三元生物貢獻了超四成的營收。
對于另一家頭部赤蘚糖醇產商保齡寶(002286.SZ)而言,美國市場亦是公司的重點市場之一。2024年12月13日晚間,保齡寶公告稱,擬通過向全資子公司增資不超過6.22億元人民幣對外投資建設美國功能性糖(醇)項目以滿足國際客戶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
2024年9月,保齡寶曾在接受調研時表示,公司目前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偏低,公司目前計劃在美國、歐洲設立辦事處,未來幾年海外業務將是公司發展的重要方向。下半年公司會努力抓住歐盟反傾銷稅率帶來的糖醇市場機遇,進一步開拓歐洲市場,把赤蘚糖醇相關產品在歐洲作為重點產品進行推廣。預計赤蘚糖醇銷量在歐洲市場會有明顯增長。
今年1月9日,在回復投資者相關提問時,三元生物稱,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規定,反傾銷稅的調整需通過嚴格的法律和行政程序,一旦立案,就無法通過私下協商實現。公司自2022年起已與嘉吉中國建立赤蘚糖醇合作關系,愿與嘉吉美國通過正式渠道探討和解的可能性,以實現合作共贏。
對于與嘉吉方面溝通進展,2月6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嘗試聯系三元生物證券部門,但其公開電話未能接通。
截至2月6日收盤,三元生物股價報收25.68元。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彭斐
編輯|||段煉 楊夏 杜波
校對|陳柯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