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7 10:16:56
資本市場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市場,只有在信息真實、承諾履行的前提下,市場定價才能反映真實價值。當“忽悠式增持”成為某些資本玩家的收割工具時,其損害的已不僅僅是個別公司的聲譽,更是整個市場的公平與穩定。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2月6日,ST永悅(SH603879,前收盤價3.63元,市值13.04億元)公告稱,公司實控人暨時任董事長陳翔因未完成增持計劃,被上交所公開譴責。此事再次引發了市場對“忽悠式增持”問題的廣泛關注。事件表明,部分高管利用公開承諾增持來博取市場關注,實則在兌現上大打折扣,不僅誤導了投資者預期,也動搖了資本市場的信用根基。為重塑資本市場的信用生態,加強增持計劃剛性約束刻不容緩。
陳翔作為企業掌舵者,其承諾本質上是對股東的信用背書。然而從不低于250萬元的增持承諾到實際增持7.95萬元的落差,不僅是對規則的蔑視,更是將中小投資者置于信息不對稱的陷阱。在增持計劃公布后,ST永悅股價短期暴漲超240%,而公司近年來處于持續虧損狀態,這種基本面與股價的嚴重背離,揭示出資本市場的定價機制正在遭受人為扭曲。
監管的板子雖已落下,但公開譴責的懲戒力度顯然難以形成有效震懾。當前,增持計劃往往只是紙上承諾,實際操作中高管們通過各種手段規避履約責任,這種現象不僅破壞了市場公平,也嚴重侵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應建立穿透式監管體系,對于未兌現的增持承諾,除公開譴責外,更應引入“承諾補償機制”。即將未完成部分折算為現金補償,納入投資者保護基金,為受損投資者提供實質性賠償,確保其損失能夠得到及時彌補。
在規則層面,可要求增持方提前凍結相應保證金。如此一來,增持計劃一旦啟動,相關資金便已鎖定,失信成本隨之大幅提高,從而使得違規操作的經濟收益大大降低。當市場參與者意識到失信成本遠超潛在收益時,“忽悠式增持”的游戲才能真正終結。同時,監管需完善民事賠償制度,讓受損投資者有渠道追償,這將進一步強化制度約束,促使所有市場參與者嚴格遵守承諾。
資本市場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市場,只有在信息真實、承諾履行的前提下,市場定價才能反映真實價值。當“忽悠式增持”成為某些資本玩家的收割工具時,其損害的已不僅僅是個別公司的聲譽,更是整個市場的公平與穩定。ST永悅事件正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前制度約束方面的短板。只有構建起“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立體防線,才能迫使參與各方真正敬畏市場規則、尊重投資者權益。
加強增持計劃的剛性約束,不僅應是監管部門對失信行為的有力回應,更是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承諾補償、資金凍結及民事賠償等多重措施,能夠有效提升失信成本,讓違規者無利可圖。只有這樣,市場信用體系才能重建,投資者信心才能恢復,資本市場才能走出“忽悠式增持”的陰影,迎來更加穩定、公正的發展未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