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7 20:55:38
印尼水產養殖技術公司eFishery被曝財務造假。初步調查顯示,公司管理層去年九個月內虛報收入近6億美元,實際虧損3540萬美元,且宣稱的40萬智能喂食器安裝量實際僅為2.4萬個。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已被解雇,投資者正討論如何處理公司資產和剩余現金。eFishery曾備受矚目,完成多輪融資,估值達14億美元,此次事件可能對印尼初創企業生態系統造成損害。
每經記者 姚亞楠 每經編輯 葉峰
印尼知名水產養殖技術公司eFishery曾憑借智能喂養系統和軟銀、淡馬錫等多家知名投資者鼎力支持而備受矚目,估值一度飆升至14億美元。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財務造假丑聞正將其推向風口浪尖。
日前,外媒報道稱,去年底公司收到實名舉報信,指控管理層隱瞞真實業績。隨后的初步調查顯示,eFishery部分管理層在去年九個月內虛報收入近6億美元,實際虧損高達3540萬美元,其宣稱的40萬智能喂食器安裝量實際也僅為2.4萬個,這一規模震驚了董事會與投資者,隨著調查的深入,更多細節浮出水面。
初步調查虛報收入近6億美元,隱瞞巨額虧損實情
此次調查源自一則實名舉報,外媒報道稱,去年底,eFishery公司的一名董事收到實名舉報信,指控管理層未如實向董事會和股東匯報公司的真實情況和業績,隨后董事會委派專業機構對此事進行調查,并在發現賬目不一致后解雇了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Gibran Huzaifah,此次調查得到了包括軟銀、淡馬錫在內的投資者支持,目前專業機構已出具了針對此事的初步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eFishery做了兩本賬,eFishery管理層在去年9月之前的九個月內夸大了近6億美元的收入,向投資者聲稱2024年前九個月營收7.52億美元,實現了1600萬美元的利潤,但實際收入僅為1.57億美元,且虧損3540萬美元。調查還發現,公司此前宣稱的全球40萬個智能喂食器的安裝量,實際僅為約2.4萬個。
知情人士稱,股東和董事會對涉嫌欺詐的規模感到驚訝,eFishery之前聘請過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結果進行審計。不過外媒報道稱,這份初步調查報告被標記為草稿,主要基于對公司員工的訪談、審查WhatsApp、Slack等渠道的賬目和消息得來,調查人員尚未與審計師交流以及審查相關審計工作文檔,隨著調查的繼續,此次初步調查報告可能進一步修訂,數字還可能會進一步變化。
事發后,eFishery曾回應稱:"我們充分認識到市場猜測的嚴重性,以最嚴肅的態度對待此事。eFishery將繼續致力于在所有業務中堅持最高標準的公司治理和道德規范。"
自調查開始以來,投資者會議一直在舉行,討論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處理公司的資產和剩余現金。報告稱,截至2024年11月,內部賬目顯示保留虧損約為1.52億美元。公司的總資產為2.2億美元,但其中包括6300萬美元的應收賬款和9800萬美元的投資。
外媒報道稱,目前軟銀、淡馬錫等拒絕置評此事,上述專業機構建議投資者在本月內盡快決定是否清算或重組公司。
多家知名VC/PE追捧、曾躋身獨角獸之列
公開資料顯示,eFishery成立于2013年,總部位于印度尼西亞萬隆,是一家專注于水產養殖技術的初創公司。
據媒體報道,eFishery首席執行官、聯合創始人Gibran Huzaifah在讀大學時就開始了鯰魚養殖業務,當時他發現飼料成本占了漁業養殖總成本的近80%,許多養殖者仍在手動投喂,飼料管理是實現漁業降本增效的關鍵。于是,eFishery開發了一款名為“eFisheryFeeder”的智能喂養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來實現精確的飼料投喂管理,從而提高產量、減少浪費。隨后eFishery業務開始向飼料供應商、在線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方向擴展,搭建了水產原材料電商平臺及金融服務體系等,為養殖戶提供魚蝦飼料的在線銷售以及貸款、保險等相關金融服務。
成立以來,eFishery進行過多輪融資。2018年,其就完成A輪融資獲得400萬美元, 隨后在2022年,eFisher再次一舉拿下9000萬美元C輪融資,這是當時全球水產養殖技術初創公司所獲得的最大融資之一,其背后投資方陣容頗為豪華,由淡馬錫、紅杉資本旗下印度子公司以及軟銀通過其Vision Fund II領投,彼時公司聲稱已向印度尼西亞的3萬多名魚蝦養殖者提供了數千臺智能喂食器。
2023年,eFishery再次宣布在D輪融資中籌集了2億美元,由阿布扎比投資基金42XFund領投,馬來西亞公共部門養老基金Kumpulan Wang Persaraan、瑞士資產管理公司 responsAbility和500 Global跟投,原有投資者Northstar、Temasek和SoftBank也參與此次融資,此時,eFishery估值飆升至14億美元,在東南亞創投圈風光無兩,躋身獨角獸之列。直至如今這場欺詐指控事發,外媒報道稱,該事件發生在印尼初創公司和投資者努力籌集新資金的關鍵時刻,可能對印尼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造成損害。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158398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