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7 20:42:50
近日,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國星宇航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沖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該公司成立于2018年,專注于AI與衛星技術的融合,核心產品包括AI應用衛星和AI智算衛星。按2023年收入計,國星宇航在中國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前十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中排名第八,市場份額為1.9%。報告期內(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持續增長,分別為1.77億元、5.08億元和2.37億元,但因高額研發投入,仍處于凈虧損狀態。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梁梟
A股已經有“商業航天”上市公司,而港股市場尚未出現。如今,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星宇航)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沖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2023年的收入計,中國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前十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占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所有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總收入的約49.4%,其中公司排名第八,市場份額為1.9%。與傳統衛星不同,國星宇航核心產品分為兩類,一是AI應用衛星:搭載AI載荷,實現星上數據實時分析與處理,提升遙感效率;二是AI智算衛星,利用太空邊緣計算技術,為地面及飛行器提供算力支持,推動“天數天算”(太空數據在軌處理)。
從其募資用途來看,國星宇航將提升研發能力,加強在AI智算衛星的研發力度。
近日,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國星宇航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沖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業,以“AI+衛星”為核心技術路線,試圖在天地一體化基礎設施的藍海中開辟新賽道。
從財務數據來看,國星宇航報告期(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持續增長:2022年為1.77億元,2023年為5.08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為1.06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為2.37億元。但由于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持續投入研發和設備升級,公司仍處于凈虧損狀態,同期凈虧損分別為9090.7萬元、1.39億元;1.11億元、2.14億元。另外,公司報告期來自前五大客戶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3.9%、56.1%、92.7%,最大客戶收入占比分別為49.2%、21.5%、73.0%。
招股書顯示,國星宇航致力于研制商業衛星,保證穩定的運營管理,并根據客戶廣泛場景應用需求提供星基解決方案。公司核心技術包括適配太空環境的AI應用衛星研制技術、基于型譜化衛星平臺的整星快速定制、基于靈境引擎的遙感數據自動化空間升維技術及基于高功率平板式衛星平臺的AI智算衛星研制技術。
目前,全球商業航天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國內,國星宇航面臨著來自眾多同行的競爭。與競爭對手相比,國星宇航擅長AI與商業航天融合。在市場份額方面,按2023年收入計,國星宇航在管理完整衛星產業價值鏈的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中排名第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星宇航核心產品分為兩類,一是AI應用衛星,搭載AI載荷,實現星上數據實時分析與處理,提升遙感效率;二是AI智算衛星,利用太空邊緣計算技術,為地面及飛行器提供算力支持,推動“天數天算”(太空數據在軌處理)。截至2025年1月,公司已自主開發4顆AI智算衛星、4顆AI應用衛星,并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7顆衛星,完成13項太空任務。
德邦證券認為,算力上星可能為衛星互聯網提供商業閉環,但需要突破載荷與電氣系統技術瓶頸。另一方面,衛星制造與發射成本高昂,需要進一步規?;a。
對于國星宇航這類企業來講,研發投入是支撐其構建護城河的關鍵。公司報告期內研發開支占比頗高: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開支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5.8%、10.5%、44.2%。
此次港股IPO,國星宇航計劃將募得資金用于多個關鍵領域。首先是建設用于衛星研制的深圳中心;其次是提升研發能力,擴大研發團隊,加強在AI智算衛星的研發力度;還計劃用部分資金尋求戰略投資及收購機會;剩余資金用作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募資用途來看,公司處于第二階段的發展節點。在第一階段,也就是2022年前,公司主要攻克星上AI技術應用難題。第二階段,即2023年到2027年,期間涉及衛星遙感數據從二維向三維轉變。
國星宇航并不算中國資本市場的“商業航天第一股”,同其業務模式類似的航天宏圖(688066.SH,股價19.56元,市值51.11億元)已經在科創板上市。航天宏圖曾在去年半年報中提及業務風險:衛星應用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持續升級及創新是業務不斷發展的驅動力。若公司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技術發展趨勢,公司技術升級與研發失敗,公司技術未能及時形成新產品或實現產業化,則難以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將會對公司的業務拓展和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51101558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