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回調令理財規模“旺季不旺” 銀行理財子節后密集開始優化投資策略“保收益保規模”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8 21:46:11

元旦后,理財產品發行利率因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滑而回落,普益標準數據顯示,1月底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一年平均收益率降至2.86%,新發封閉式和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分別降至2.71%和2.37%。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指出,受債券收益率與同業存款利率下調影響,今年新發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可能進一步下降40至50個基點,低于2%。這給銀行理財子公司帶來“保收益”與“保規模”的挑戰。

每經記者 陳植    每經編輯 張益銘

“節后這幾天,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討論如何提振產品投資回報。”一位城商行理財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受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滑等因素影響,元旦后理財產品發行利率應聲回落。

普益標準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底,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1年平均收益率降至2.98%,到了1月底,這個數字進一步降至2.86%;此外,1月份新發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和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分別僅有2.71%與2.37%。

國信證券金融業分析師孔祥認為,受債券收益率下滑與同業存款利率下調等因素影響,今年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將進一步下行,新發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大概率會下降40至50個基點,低于2%。

這給銀行理財子“保收益”與“保規模”帶來新的考驗。

上述城商行理財公司投資部人士告訴記者,節前他們已感受到產品收益率下滑所帶來的贖回壓力。由于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回落幅度較大,節前這類產品贖回壓力相對較高。

普益標準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銀行理財規模下降約2000億元,令存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回落至約29.4萬億。

“節后我們內部多次開會討論如何優化投資策略與推動產品創新,力爭確保理財產品收益率處于較高水準,給今年理財規模穩健發展提供保障。”他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擬定的投資策略,包括增加權益類投資、圍繞養老理財推出專屬產品吸引資金認購、提升REITs、高收益高評級信用債、持有型不動產ABS產品的投資額度等。

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坦言,在當前民眾投資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要實現理財規模穩健發展,另一個關鍵是進一步降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性。

“節前我們與部分投資者溝通發現,鑒于降準降息預期令固收類資產整體收益率下滑,不少投資者也接受理財產品收益率相應回落,但他們不能容忍理財產品凈值大幅波動。”他告訴記者。因此他們正在研究如何在債市回調期間,通過必要的風險控制舉措降低產品凈值波動率。

平均收益率跌至1.6% 1月現金類理財產品減少4000億元

國信證券金融業分析師孔祥認為,理財規模正呈現“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點。具體而言,季節因素往往令年底理財規模大幅回落,但去年底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通過產品讓利與營銷舉措,令去年12月理財規模下行幅度低于市場預期,呈現“淡季不淡”狀況;新年伊始理財規模理應重回增長軌跡,但受到新發理財產品調低業績比較基準、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滑等因素影響,今年1月份理財規模不升反降,出現“旺季不旺”的特點。

據媒體報道,元旦后,民生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中銀理財等理財公司陸續發布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公告,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超過100個基點。

上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現金類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回調壓力相對較大,究其原因,一是債券收益率中樞水準低于去年同期,拖累底層資產回報率回落;二是在市場利率回落、去年11月同業存款利率自律新規實施等因素下,同業存款利率相應下跌也拖累現金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較大幅度回調。

法詢金融的統計數據顯示,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從2024年初的2.39%,降至2025年初的1.6%。受此影響,1月份現金類理財產品規模下降約4000億元,是導致1月存量理財規模“旺季不旺”的關鍵因素。

前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受產品收益率回落影響,節前現金類理財產品贖回壓力相當高。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投資者喜歡持幣過年,節前會贖回部分現金類理財產品;二是收益率回落令現金類理財產品的吸引力趨降,導致部分投資者贖回產品,打算將資金投向其他高收益投資品種。

因此,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加強了投資者預期管理工作,一是向眾多投資者強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是基于過往投資經驗,以及對理財產品存續期內市場波動的預判而設定的投資目標,未必代表理財產品未來表現與實際收益率,只具備參考價值。若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類資產收益率回升,不排除現金類理財產品實際回報大幅跑贏業績比較基準;二是向投資者告知——在固收類資產收益率回落的情況下,適時降低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可以避免其實際收益率與業績比較基準大幅偏離,帶來更好的持倉投資體驗感。

“此前,節前我們還調低現金類理財產品管理費率,作為提升產品業績的一項舉措,吸引投資者繼續持有這類產品。”這位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表示。

在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看來,光靠降低管理費“增厚”理財產品收益率是不夠的。畢竟,部分理財產品管理費率已接近零,達到降無可降的地步,難以再繼續提振產品收益率。目前他們正研究在投資端做出更多變革,尋找更多類型高收益資產納入資產配置范疇。

華西證券固收團隊認為,在理財產品收益仍具一定競爭力、存款脫媒現象或將持續的情況下,今年理財規模有望繼續增長。但在理財規模增長過程,理財資金資產配置仍是一大難題,今年或上演極致的“收益荒”。

“多資產”“多策略”密集討論 理財子多管齊下挖掘高收益資產

為了增厚理財產品收益率,“多資產”“多策略”在今年被理財子公司反復提及。

中銀理財副總裁蔣海軍此前表示,在充分考慮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前提下,理財產品配置一定比例的低波動資產,以減少產品凈值大幅回撤帶來的流動性壓力;在投資策略方面,理財子公司需加強對商品、金融衍生品、可轉債、跨境投資的研究,改善理財產品資產配置結構過于單一的局面。

上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告訴記者,節后他們多次舉行新投資策略討論會,目前他們內部達成的共識是,在固收類資產投資策略方面,不能繼續依靠拉長久期、信用下沉策略“要收益”,轉而增加REITs、持有型不動產ABS、高收益高評級信用債的投資力度;在權益類資產投資策略方面,除了精選凈值波動相對平穩且收益可觀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增加投資,今年他們還需加大紅利投資策略投資——選擇高分紅、業績增長穩定、市值大且交易流動性較好的個股進行投資。

“目前,我們還成立了專門團隊,研究定增、舉牌、新股認購等權益類投資機會,進一步增厚產品回報率。”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遇到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專門的權益類資產投研團隊,從外部招聘組建相關團隊面臨較高的人力成本挑戰,于是他們正與合作券商合作,借助后者的投研能力挖掘優質權益類資產。

前述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為了增厚理財產品收益率,同業存單與信用債仍是他們增加配置的一大方向,原因是只要同業存單利率高于1年期或10年期債券收益率,理財產品就有望實現更可觀的回報。

國盛證券分析師楊業偉指出,就2024年理財資金投向而言,投資債券與同業存單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其中,債券投資主要是增配信用債。

在前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看來,一旦理財產品能在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行期間取得較好的業績表現,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將明顯增強,有助于降低產品贖回壓力,令理財規模穩健發展。

“去年我們采取拉長久期策略博取債券收益,令理財資金負債期限與資產配置期限的偏離度有所擴大,因此今年我們需要先穩定理財規模,再通過投資策略優化,逐步驅動理財資金負債期限與資產配置期限進一步匹配,解決資金與投資期限錯配風險。”他告訴記者。因此他們今年在資產配置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另一大挑戰,是進一步加強對市場走勢的研判,提前做好資產擺布,確保產品贖回與資產流動性的匹配度增強,更好防范流動性風險。

華西證券固收團隊指出,這些因素將驅動銀行理財子與基金公司的合作或趨于緊密。一方面理財子公司將繼續強化短債基金的流動性管理功能;另一方面理財子公司也希望借助公募基金的投研優勢與交易能力,拓展投資策略和收益來源,比如通過投資中長期債基的方式,間接配置高等級長久期信用債等,且當債市出現調整時,理財子公司又能借助基金贖回的靈活性,及時控制流動性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1417694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節后這幾天,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討論如何提振產品投資回報。”一位城商行理財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受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滑等因素影響,元旦后理財產品發行利率應聲回落。 普益標準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底,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1年平均收益率降至2.98%,到了1月底,這個數字進一步降至2.86%;此外,1月份新發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和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分別僅有2.71%與2.37%。 國信證券金融業分析師孔祥認為,受債券收益率下滑與同業存款利率下調等因素影響,今年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將進一步下行,新發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大概率會下降40至50個基點,低于2%。 這給銀行理財子“保收益”與“保規模”帶來新的考驗。 上述城商行理財公司投資部人士告訴記者,節前他們已感受到產品收益率下滑所帶來的贖回壓力。由于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回落幅度較大,節前這類產品贖回壓力相對較高。 普益標準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銀行理財規模下降約2000億元,令存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回落至約29.4萬億。 “節后我們內部多次開會討論如何優化投資策略與推動產品創新,力爭確保理財產品收益率處于較高水準,給今年理財規模穩健發展提供保障。”他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擬定的投資策略,包括增加權益類投資、圍繞養老理財推出專屬產品吸引資金認購、提升REITs、高收益高評級信用債、持有型不動產ABS產品的投資額度等。 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坦言,在當前民眾投資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要實現理財規模穩健發展,另一個關鍵是進一步降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性。 “節前我們與部分投資者溝通發現,鑒于降準降息預期令固收類資產整體收益率下滑,不少投資者也接受理財產品收益率相應回落,但他們不能容忍理財產品凈值大幅波動。”他告訴記者。因此他們正在研究如何在債市回調期間,通過必要的風險控制舉措降低產品凈值波動率。 平均收益率跌至1.6% 1月現金類理財產品減少4000億元 國信證券金融業分析師孔祥認為,理財規模正呈現“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點。具體而言,季節因素往往令年底理財規模大幅回落,但去年底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通過產品讓利與營銷舉措,令去年12月理財規模下行幅度低于市場預期,呈現“淡季不淡”狀況;新年伊始理財規模理應重回增長軌跡,但受到新發理財產品調低業績比較基準、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滑等因素影響,今年1月份理財規模不升反降,出現“旺季不旺”的特點。 據媒體報道,元旦后,民生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中銀理財等理財公司陸續發布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公告,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超過100個基點。 上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現金類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回調壓力相對較大,究其原因,一是債券收益率中樞水準低于去年同期,拖累底層資產回報率回落;二是在市場利率回落、去年11月同業存款利率自律新規實施等因素下,同業存款利率相應下跌也拖累現金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較大幅度回調。 法詢金融的統計數據顯示,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從2024年初的2.39%,降至2025年初的1.6%。受此影響,1月份現金類理財產品規模下降約4000億元,是導致1月存量理財規模“旺季不旺”的關鍵因素。 前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受產品收益率回落影響,節前現金類理財產品贖回壓力相當高。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投資者喜歡持幣過年,節前會贖回部分現金類理財產品;二是收益率回落令現金類理財產品的吸引力趨降,導致部分投資者贖回產品,打算將資金投向其他高收益投資品種。 因此,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加強了投資者預期管理工作,一是向眾多投資者強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是基于過往投資經驗,以及對理財產品存續期內市場波動的預判而設定的投資目標,未必代表理財產品未來表現與實際收益率,只具備參考價值。若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類資產收益率回升,不排除現金類理財產品實際回報大幅跑贏業績比較基準;二是向投資者告知——在固收類資產收益率回落的情況下,適時降低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可以避免其實際收益率與業績比較基準大幅偏離,帶來更好的持倉投資體驗感。 “此前,節前我們還調低現金類理財產品管理費率,作為提升產品業績的一項舉措,吸引投資者繼續持有這類產品。”這位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表示。 在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看來,光靠降低管理費“增厚”理財產品收益率是不夠的。畢竟,部分理財產品管理費率已接近零,達到降無可降的地步,難以再繼續提振產品收益率。目前他們正研究在投資端做出更多變革,尋找更多類型高收益資產納入資產配置范疇。 華西證券固收團隊認為,在理財產品收益仍具一定競爭力、存款脫媒現象或將持續的情況下,今年理財規模有望繼續增長。但在理財規模增長過程,理財資金資產配置仍是一大難題,今年或上演極致的“收益荒”。 “多資產”“多策略”密集討論 理財子多管齊下挖掘高收益資產 為了增厚理財產品收益率,“多資產”“多策略”在今年被理財子公司反復提及。 中銀理財副總裁蔣海軍此前表示,在充分考慮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前提下,理財產品配置一定比例的低波動資產,以減少產品凈值大幅回撤帶來的流動性壓力;在投資策略方面,理財子公司需加強對商品、金融衍生品、可轉債、跨境投資的研究,改善理財產品資產配置結構過于單一的局面。 上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告訴記者,節后他們多次舉行新投資策略討論會,目前他們內部達成的共識是,在固收類資產投資策略方面,不能繼續依靠拉長久期、信用下沉策略“要收益”,轉而增加REITs、持有型不動產ABS、高收益高評級信用債的投資力度;在權益類資產投資策略方面,除了精選凈值波動相對平穩且收益可觀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增加投資,今年他們還需加大紅利投資策略投資——選擇高分紅、業績增長穩定、市值大且交易流動性較好的個股進行投資。 “目前,我們還成立了專門團隊,研究定增、舉牌、新股認購等權益類投資機會,進一步增厚產品回報率。”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遇到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專門的權益類資產投研團隊,從外部招聘組建相關團隊面臨較高的人力成本挑戰,于是他們正與合作券商合作,借助后者的投研能力挖掘優質權益類資產。 前述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為了增厚理財產品收益率,同業存單與信用債仍是他們增加配置的一大方向,原因是只要同業存單利率高于1年期或10年期債券收益率,理財產品就有望實現更可觀的回報。 國盛證券分析師楊業偉指出,就2024年理財資金投向而言,投資債券與同業存單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其中,債券投資主要是增配信用債。 在前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部人士看來,一旦理財產品能在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行期間取得較好的業績表現,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將明顯增強,有助于降低產品贖回壓力,令理財規模穩健發展。 “去年我們采取拉長久期策略博取債券收益,令理財資金負債期限與資產配置期限的偏離度有所擴大,因此今年我們需要先穩定理財規模,再通過投資策略優化,逐步驅動理財資金負債期限與資產配置期限進一步匹配,解決資金與投資期限錯配風險。”他告訴記者。因此他們今年在資產配置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另一大挑戰,是進一步加強對市場走勢的研判,提前做好資產擺布,確保產品贖回與資產流動性的匹配度增強,更好防范流動性風險。 華西證券固收團隊指出,這些因素將驅動銀行理財子與基金公司的合作或趨于緊密。一方面理財子公司將繼續強化短債基金的流動性管理功能;另一方面理財子公司也希望借助公募基金的投研優勢與交易能力,拓展投資策略和收益來源,比如通過投資中長期債基的方式,間接配置高等級長久期信用債等,且當債市出現調整時,理財子公司又能借助基金贖回的靈活性,及時控制流動性風險。
理財 投資 銀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