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觀察|2024年K藥蟬聯“藥王”,全球12款藥品收入破百億美元 中國創新藥如何突破?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0 22:12:37

2024年,默沙東針對多種癌癥的K藥全球銷售額以294.82億美元18%的增速創下新的銷售紀錄,蟬聯全球“藥王”。中國雖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創新藥國家,但本土企業距離登上榜單還需時日。跨國藥企排名受重磅藥物銷售額影響,如K藥因在免疫療法領域的優勢蟬聯“藥王”。中國創新藥產業發展迅猛,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回報率低、創新生態系統性問題等。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陳俊杰    

隨著財報陸續出爐,2024年跨國藥企的產品表現也揭曉,全球共有12款藥品收入突破100億美元。

中國企業距離登上這份榜單或許還需要一些時日,但在本土創新藥產業快速崛起下,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創新藥國家。根據美國投行Stifel的數據,2024年大型制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1/3來自中國,兩年前這個數字為12%。這一勢頭有望在今年持續。

隨著越來越多創新藥出海,中國何時會出現收入破百億美元的重磅藥物?

12款藥品收入突破100億美元,K藥蟬聯藥王

2024年全球突破100億美元大關的12款藥品,主要集中在腫瘤、自免和代謝等疾病領域,對應到細分領域,則與新技術突破有直接關系。

醫藥產業的波動往往與技術推動有強關聯。過去10年免疫療法成為癌癥治療的核心,誕生了多款重磅藥物。2024年默沙東針對多種癌癥的K藥全球銷售額以294.82億美元18%的增速創下新的銷售紀錄,蟬聯全球“藥王”。另一款PD-1抗體,百時美施貴寶與小野制藥株式會社聯合研發的納武利尤單抗銷售額為101.29億美元。

最近兩年,GLP-1靶點在減重領域的成功使代謝和肥胖治療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全球藥物銷售排名中,有3款糖尿病藥物均超百億美元,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兩款藥物迎來爆發式增長。

如果按品類來算,更能凸顯暢銷藥白熱化的競爭。諾和諾德司美格魯肽系列(包括降糖注射版Ozempic、降糖口服版Rybelsus以及減重版Wegovy)共計2018.49億丹麥克朗(折合約292.96億美元)的成績,與K藥的差距從2024年上半年的12億美元,縮小到只有約1.86億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大藥”的必備要素之一是具有廣泛市場需求的疾病領域。K藥之所以能登頂全球“藥王”,是因為有“免疫療法基石”之稱。截至目前,K藥在全球已經獲批超40個適應癥,并且仍在積極擴大其適應癥范圍,找尋新的商業化路徑。

降糖、減重類藥物崛起,也是基于巨大的減肥需求。高盛曾在研報中預測,2030年全球抗肥胖藥物市場整體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

這些重磅藥物的銷售額,又直接影響跨國藥企之間的排位。

強生以總營收888.21億蟬聯第一,羅氏、默沙東分別位列二三名。輝瑞、艾伯維、阿斯利康、諾華緊隨其后,營收均超 500億美元。百時美施貴寶、禮來較靠后,賽諾菲以445.61億美元營收排名第十。相較2023年,禮來進入前十名榜單,而葛蘭素史克跌出榜單。

做源頭創新,才能成為重磅產品

經過10年發展,中國已經成長為創新藥大國。據新華社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播客7日在一期節目中說,中國生物技術領域近來發展迅猛,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特點,這與人工智能領域近來備受關注的“DeepSeek時刻”相似。

節目援引生物醫藥行業研究機構DealForma的數據,2020年,在價值5000萬美元或以上的醫藥行業交易中,涉及中國的比例還不到5%;而這個比例在2024年已經上升到近30%。

節目預測,10年后美國市場上的許多藥物可能都會來自中國實驗室。這與多方面因素有關,例如中國現在擁有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非常多的訓練有素的化學等行業從業人員、相對較低的研發成本。

根據醫藥魔方數據,截至2024年8月,在全球所有在研創新藥管線中,國產管線的占比已達到36%。這表明,中國從一個以仿制藥為主的大國,經過10年的發展,成功轉型為創新藥的大國。

不過,無論是從企業體量還是產品銷量來對比,中國的創新藥產業還處于成長中——一方面,2023年營收排名第一的創新藥企,收入正邁向30億美元大關,大部分企業還沒擺脫虧損。另一方面,能夠真正獨立將產品在美國獲批上市的企業還屈指可數,“創新一哥”百濟神州在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商品名為百悅澤)上摸索的經驗,值得后來者學習。

2024年前三季度,百悅澤實現全球銷售額超18億美元。醫藥魔方董事長周立運認為,像百濟神州一樣做出BIC(Best-in-class),就會成為重磅產品。

另一個BIC的案例,去年康方生物雙抗藥物AK112頭對頭試驗成功挑戰K藥,是中國創新藥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花旗預測AK112在美歐年銷售峰值78億美元。在上述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節目中,AK112挑戰K藥也被作為案例出現。

此前,受現實客觀原因影響,中國創新藥的回報率遠遠低于美國等成熟市場的藥物。醫藥魔方曾在2015年做過統計,美國一個新藥上市后,其銷售額通常可以在半年內達到10億美元。而在中國市場,最快的一個藥物分子從首次上市到銷售額達到10億元人民幣,卻需要花費整整10年的時間。

當前影響醫藥創新的核心因素仍是支付能力。去年以來,國家醫保局進一步加大對創新藥的支持力度,明確表示將會拓寬創新藥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類藥品目錄。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國家醫保基金仍然是醫藥市場最大的支付方,國家醫保局近些年來一直在積極行動,全面支持創新藥發展的工作,企業方也在互動中親身感受到了醫保部門的決心。

在其看來,大家都想做創新,但很多人又沒有勇氣或者能力去做以療效創新為目的、以解決臨床未滿足需求為目的的原始創新,而是以開發出藥物為目的的創新。這種戰略眼光下跟著別人做出來的產品去做,就好比一條街可以賣水果、賣零食,但有家燒餅生意好,其他人都跟著賣燒餅。這樣的醫藥創新生態并不利于源頭創新。

“全球最賺錢的幾款PD-1(K藥、O藥)一年賣幾百億美元,在中國賣得最好的PD-1也就幾十億元人民幣,身后還有100多個上市的PD-1,結果砸了這么多錢等到藥物上市,大家都賺不到錢。”該人士坦言,醫藥創新本身就很難,源頭創新更是難上加難,很多科學家都是通過融資做創新藥,這種“賣燒餅”的模式下前期跑出來的企業很難賺到錢,后面的連回本都難,產業發展陷入僵局。

他覺得,這種現象背后,是創新生態的系統性問題。一方面,一旦某一靶點或藥物研發出現曙光,眾多企業便蜂擁而上,毫無差異化的重復研發使得市場迅速飽和。如同曾經的新能源車鋰電池行業,初期過熱,迅速引發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另一方面,海外完善的專利保護、價格梯度保護等政策,為創新藥企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合理的利潤空間,激勵企業持續投入研發。但這方面存在不足,企業創新成果缺乏有效保護,創新回報難以保障,導致整個創新生態惡性循環,創新藥行業發展受阻。

在“出海”中找到價值平衡

在海外成熟市場中,對外授權是生物醫藥產業鏈中是一種常態化的商業模式。據醫藥魔方統計,2023年初至2024年8月,國內創新藥行業一級市場累計融資金額為71.3億美元;而企業從對外許可中拿到的首付款累計達到了96.5億美元,

但在中國,這成為企業“活下去”的方式之一。由于許多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商業化運營,甚至連管線推進的基本資金也難以保障,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將最優質的管線對外許可。

在醫藥魔方董事長周立運看來,盡管對外許可金額看似可觀,但其價值仍遠低于應有的水平,因此,“賣青苗”在當前資本環境下顯得無奈且令人遺憾。如果這種困境長期延續,國內創新藥產業的“斷檔”風險可能浮現:現有優質管線大量授權外流,新一代藥物研發卻因資本不足而后繼乏力。一旦臨床管線和研發能力出現萎縮,中國創新藥產業的上行曲線或將被打斷。

對于層出不窮的海外授權交易,前述企業人士覺得,一方面說明中國醫藥創新能力起來了,但另一方面,從過往的交易金額來看,盡管中國創新藥在海外授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部分產品的海外權益被出售,獲得了一定的首付款收入,但從整體投入產出比來看,并不樂觀。如果更全面地看,光靠自身實力,沒有幾家創新藥企能在海外,特別是歐美市場把產品推向上市,企業通過交易獲得了時間和資金,能夠加速推動研發,但還應注意在交易中找到價值平衡。

在其看來,中國醫藥行業迫切需要重塑創新生態。首先,政府應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加強對創新藥研發的引導,避免盲目跟風和資源浪費,建立完善的專利保護和價格調控機制,保障創新藥企的合理權益。其次,投資機構需要更加專業和理性。在投資決策時,充分考慮項目的創新性、市場前景和競爭格局,避免盲目投資熱門項目。同時,加強對企業的投后管理,助力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10189047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創新藥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