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國務院再出提振消費“組合拳”: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費能力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0 22:49:46

會議指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要切實轉變觀念,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位置。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費能力。要聚焦牽動性強、增長空間大的消費領域,深挖消費潛力。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2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審議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研究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政策措施,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

會議指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要切實轉變觀念,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位置。

會議強調,要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制度,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需求不足的壓力依然客觀存在,為此要更多依靠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提到提振消費和鼓勵外商投資,就釋放了明顯的信號。”

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

會議指出,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費能力。要聚焦牽動性強、增長空間大的消費領域,深挖消費潛力。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惠民,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支持便民服務消費,擴大文體旅游消費,推動冰雪消費,發展入境消費。

與此同時,要推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更好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延伸汽車消費鏈條。強化消費品牌引領,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健康消費等,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

“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來源比較多,包括股市、住房租金等。”蘇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最重要的就是穩住股市和樓市,因為股市和樓市占居民資產的比重是比較高的,尤其是房地產。穩住了股市和樓市,也就穩住了預期。

對于如何促進居民工資收入的合理增長,蘇劍建議,可以采取減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措施,這些舉措若得以實行,就相當于提高了居民的收入。

記者注意到,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表示,2025年將通過加大財政對終端消費直接投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等多種方式,推動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比如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制定促進生育政策,以及著力穩住樓市股市等,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

會議指出,外資企業在吸納就業、穩定出口、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要拿出更多務實管用舉措穩存量、擴增量。要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深化相關領域開放試點,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要求,優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范圍。

要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優化外資并購規則和并購交易程序。

要在政府采購等工作中做到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拓寬外資企業融資渠道,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要做好外資項目服務保障,在入出境、停居留等方面為外企人員往來提供更多便利。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7.1%。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此前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商務部將加大引資穩資力度,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目前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已經“清零”。將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推動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還將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提升引資政策吸引力。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商務部獲悉,為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法,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總部型機構,商務部、國家外匯局決定廢止2011年發布的相關通知,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使用境內貸款開展股權投資的限制。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指出,要堅持從供需兩側發力,標本兼治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等問題,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和提質升級。要優化產業布局、強化標準引領、推進整合重組,推動落后低效產能退出,增加高端產能供給。要優化市場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共同維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

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會議指出,要不斷提高國家發展規劃編制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2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審議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研究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政策措施,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 會議指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要切實轉變觀念,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位置。 會議強調,要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制度,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需求不足的壓力依然客觀存在,為此要更多依靠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氨敬螄鴦赵撼諘h重點提到提振消費和鼓勵外商投資,就釋放了明顯的信號?!? 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 會議指出,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費能力。要聚焦牽動性強、增長空間大的消費領域,深挖消費潛力。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惠民,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支持便民服務消費,擴大文體旅游消費,推動冰雪消費,發展入境消費。 與此同時,要推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更好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延伸汽車消費鏈條。強化消費品牌引領,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健康消費等,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 “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來源比較多,包括股市、住房租金等?!碧K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最重要的就是穩住股市和樓市,因為股市和樓市占居民資產的比重是比較高的,尤其是房地產。穩住了股市和樓市,也就穩住了預期。 對于如何促進居民工資收入的合理增長,蘇劍建議,可以采取減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措施,這些舉措若得以實行,就相當于提高了居民的收入。 記者注意到,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表示,2025年將通過加大財政對終端消費直接投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等多種方式,推動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比如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制定促進生育政策,以及著力穩住樓市股市等,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 會議指出,外資企業在吸納就業、穩定出口、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要拿出更多務實管用舉措穩存量、擴增量。要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深化相關領域開放試點,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要求,優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范圍。 要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優化外資并購規則和并購交易程序。 要在政府采購等工作中做到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拓寬外資企業融資渠道,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要做好外資項目服務保障,在入出境、停居留等方面為外企人員往來提供更多便利。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7.1%。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此前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商務部將加大引資穩資力度,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目前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已經“清零”。將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推動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還將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提升引資政策吸引力。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商務部獲悉,為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法,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總部型機構,商務部、國家外匯局決定廢止2011年發布的相關通知,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使用境內貸款開展股權投資的限制。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指出,要堅持從供需兩側發力,標本兼治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等問題,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和提質升級。要優化產業布局、強化標準引領、推進整合重組,推動落后低效產能退出,增加高端產能供給。要優化市場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共同維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 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會議指出,要不斷提高國家發展規劃編制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
消費 外商投資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