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多地官宣隱性債務清零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6 22:01:28

每經記者 宋欽章    每經編輯 張益銘    

據記者統計,截至2月14日,今年以來已有15個地區發行3780.56億元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專項債(以下簡稱置換債)。而隨著“6+4+2”萬億元的化債組合拳持續推進,化債效果已有所顯現,多個地區官宣“隱債清零”。

每日經濟新聞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的是,隱性債務顯性化之后,原有債務本金并沒有減少。剝離政府融資功能的城投公司在“退平臺”之后,短時間內仍難以完全“自給自足”,離不開地方政府扶持。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話中國財政學會國有資產治理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現代咨詢集團董事長丁伯康。他向記者表示,化債政策對地方政府“松綁減負”的效果相對突出,但隱債置換的本質是“以時間換空間”,原有債務總額并沒有減少。

在他看來,對于當下一攬子化債政策贏來的發展空間和時間,地方政府要積極把握、充分利用。不僅要釋放更多的財政資源向民生傾斜,還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投資、消費和科技創新等,更好地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更多地投入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去,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后勁,真正實現從“在化債中發展”到“在發展中化債”的轉變。

化債效果初步顯現

記者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等平臺統計,今年以來截至2月14日,共有18個地區披露6899.19億元置換債發行計劃,其中15個地區已完成發行,已完成發行的規模為3780.56億元。

從各地區已發行的置換債情況來看,浙江(含寧波)、陜西兩地的置換債券發行額度率先突破500億元,分別是565億元、564億元。從置換債的發行期限來看,置換債的期限普遍偏長。截至2月13日,12個地區共發行33只債券,其中30年期的數量最多,共12只,占比約36%。

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6萬億元債務限額用于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這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三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并根據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按照全國統一比例,分配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上述2萬億元的置換債發行額度,正是來源于此。而2024年的2萬億元額度,已于去年最后兩個月全部使用完畢。

按照國務院在2018年提出的要求,地方政府需在5~10年內完成化解隱性債務,即在2028年前實現隱性債務清零。

2024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新聞發布會提到10萬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化債,力度空前。具體方案包括:一是一次性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分三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用于置換各類隱性債務;二是2024~2028年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三是對于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產生的隱性債務2萬億元,可按原合同到期時間償還,不受2028年底前隱債清零的目標影響。

該新聞發布會還披露,截至2023年末,經過逐個項目甄別、逐級審核上報,全國隱性債務余額為14.3萬億元。

也就是說,截至2023年末全國隱性債務余額為14.3萬億元,扣除相關政策支持化解的12萬億元隱性債務,2028年底之前需地方自身消化的隱債規模僅為2.3萬億元,在2024~2028年五年間完成化解,平均每年消化額約為4600億元,地方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惠譽評級亞太區國際公共融資評級高級董事趙雨晴日前對記者表示,市場對于城投全口徑的債務大約是60萬億元,所以10萬億元覆蓋了大約全口徑債務的六分之一。“這些資金會分五年逐步發放,今年發放的有2.8萬億元。據我們估算,該規模相當于今年到期的城投債務的17%左右,這個體量有利于把城投的再融資風險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另外,債務置換后能夠降低城投公司的債務杠桿,可能對改善城投公司獨立信用狀況有幫助作用。”

趙雨晴認為,目前已披露的隱性債務遠遠小于城投公司的全口徑債務。實際上,城投公司的非隱性債務中,大部分的用途也是準公益類項目投資,現金流十分有限。未來地方政府可能仍然會面臨為這些項目提供額外支持的壓力。

記者注意到,在2024年年底地方債務置換工作的加速推進下,多個地區正逐步實現隱性債務清零,融資成本也得到有效壓降。

例如,內蒙古自治區表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壓降66.5%,8個旗縣隱性債務清零。吉林省表示,全省存量隱性債務已降至1000億元以下,全省58個縣(市、區)隱性債務已清零,占到全部縣(市、區)的82.9%。在江蘇省,徐州市在2024年預算執行報告中披露:“在全省率先實現隱性債務清零”。

據華創固收測算,2024年廣義地方債務利息規模首次出現同比下降,主要受城投債務利息規模下降影響。隨著利率中樞下行,城投債和地方政府債票面利率分別自2019年的5.44%、3.54%下降至2024年的3.71%、3.05%,地方債務成本有明顯壓降。結合各年度債務規模進行測算,2024年地方債務年利息支出為37467億元,首次出現同比下降,較2023年利息支出減少2381億元。

在隱債逐漸化解的背景下,各地城投公司“退平臺”亦在穩步推進。據企業預警通統計,今年以來至2月13日,已陸續有48家企業退出融資企業名單。據了解,城投公司完成“退平臺”之后,可以突破新增融資的限制,拓展融資渠道。

培育城市運營新動能

NBD:隨著地方隱性債務顯性化進一步推進,地方財力將受到怎樣的影響?地方政府應如何利用一攬子化債政策謀發展?

丁伯康:“6+4+2”萬億元的化債組合拳快速落地后,地方政府2028年之前需要消化的14.3萬億元隱性債務降至2.3萬億元。短期看,為地方到期債務償還提供了資金。長期看,有利于降低政府債務累積壓力。因此,一攬子化債政策對政府“松綁減負”的效果相對突出。但是,隱債置換的本質是“以時間換空間”,原有債務總額并沒有減少。

對于當下一攬子化債政策贏來的發展空間和時間,地方政府要積極把握、充分利用。不僅要釋放更多的財政資源向民生傾斜,還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投資、消費和科技創新等,更好地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更多地投入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去,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后勁,真正實現從“在化債中發展”到“在發展中化債”的轉變。地方政府的投資決策,更應注重科學和合規,過去那種大規模、粗放式的投資方式必須摒棄,要更加精準謀劃優先保障民生、發展新質生產力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項目。只有不斷強化投資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才能通過增強地方綜合財力,提高自身償債能力。

NBD:城投公司“退平臺”之后,距離真正“自給自足”的產業化轉型還有多遠?地方政府現階段可能如何幫助他們完成這一轉型?

丁伯康:在當前政策及經濟環境下,城投公司“退平臺”和產業化轉型不僅是對政策要求的積極響應,也是推動國企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經營的必然選擇。但目前,城投公司“退平臺”和產業化轉型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呈現出“形式合規大于實質轉型”的特征,距離真正“自給自足”的產業化轉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這主要是城投公司轉型仍存在三大核心障礙:一是存量債務大、化債難,部分城投公司的融資困境難以突破,無法布局新的產業;二是市場化經營能力不足、資產質量不高,部分企業業務結構單一,持有的公益性資產占比過高;三是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大部分城投公司缺乏具備市場化運營經驗的管理人才。

因此,地方政府為推動城投公司市場化轉型,還需要在債務化解、資產盤活、政策引導三方面發力。一是進行債務剝離與資產整合,通過隱性債務清零等方式幫助城投公司“輕裝上陣”。二是分類施策,強化城投公司的市場化經營能力。地方政府可聚焦區域特色產業及城投公司業務屬性推動分類轉型,進一步明確城投公司發展定位和轉型方向。同時,向優質平臺注入優質資產,助力盤活存量資產。三是加強政策引導,進一步強化債務管理,推動城投公司全面轉型和規范管理。

城投公司最終能否實現“自給自足”,取決于其能否培育出具備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業務,并徹底擺脫對財政補貼和債務滾續的依賴。

NBD: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這可能怎樣影響地方政府與城投公司之間的關系?

丁伯康:地方財稅改革并非簡單“切割”政企關系,而是通過職能重構與市場化規則設計,推動雙方從“輸血依賴”轉向“造血協同”,在化解債務風險的同時培育城市運營新動能。

賦予地方更多的財政自主權,對于地方政府更好激發城投公司市場活力,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助力城投公司化債與轉型。財稅改革通過消費稅下劃、共享稅分成比例優化等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加上中央化債支持,有效提升地方長期償債能力,降低對城投平臺的依賴,推動城投隱性債務顯性化處理。

另一方面,推動政企關系向市場化、協同化轉變。財稅改革要求地方政府減少對城投公司的隱性擔保,促使城投信用與政府信用逐步脫鉤,實現城投公司信用獨立,政企關系從傳統的行政依附模式向協同發展模式轉變。在構建新型政企關系過程中,地方政府與城投公司將在職能、業務、財務等各方面建立政企分開規范體系,并且建立更加市場化、協同化的合作體系。

政府層面,地方政府轉變職能,將從過去對城投公司的直接管理和干預中逐步退出,將職能重點轉向宏觀調控、政策制定、市場監管以及公共服務提供等方面。城投公司層面,其定位向“市場化運營主體”轉變,依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制定發展戰略,擺脫對政府的過度依賴。政企合作層面,將在政府交辦任務機制、項目投融資平衡機制、項目開發經營機制等方面,建立更為規范、高效且契合市場化發展需求的運作體系。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債務 城投公司 隱性債務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