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6 22:01:28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張益銘
2月14日,人民銀行披露1月金融統計數據。2025年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18.52萬億元,同比增長7.0%,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15.20萬億元,同比增長8.0%;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06萬億元,同比多增5833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視覺中國圖
業內專家表示,2024年四季度以來,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顯效,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實體經濟活力逐步增強。
2025年1月起,狹義貨幣(M1)開始按新口徑統計。1月末,M1余額1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0.4%。
專家表示,新口徑下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一并納入M1,能夠有效緩解春節前集中發放工資等導致的企業-居民活期存款“蹺蹺板”效應。
社融同比多增5833億元
2025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06萬億元,同比多增5833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專家表示,2024年四季度以來,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顯效,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實體經濟活力逐步增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5年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年以來金融體系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充分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推動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體現“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
專家表示,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繼續保持較快水平,一方面得益于表內貸款較快增長,另一方面政府債務發行提速也形成了重要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各項工作能早則早、抓緊抓實”,今年1月政府債發行明顯提速,凈融資額近7000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增近4000億元。專家分析指出,政府債券加快發行后,形成的財政存款有所增加,這部分存款不計入M2,再加上理財分流、去年同期高基數等因素影響,1月M2增速穩中略降。后續政府債券發行融入的資金逐步支出后,轉化為企業存款計入M2中,未來M2增長有望加快。
隨著支付手段快速發展,我國M1統計口徑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優化,自今年1月起,M1數據將按照新的統計口徑發布。
1月末,M1余額1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0.4%。專家表示,新口徑下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一并納入M1,能夠有效緩解春節前集中發放工資等導致的企業-居民活期存款“蹺蹺板”效應。
也有銀行人士反映,1月信貸數據較好有春節因素的影響。今年春節提前至1月,節前供應鏈和項目進度款結算、員工薪酬獎金發放等用款需求都提前至1月釋放,2月用款需求相比去年同期會有減少。
專家指出,從以往經驗看,對于下個月數據,屆時與1月數據合并觀察會更為合理,可以熨平春節效應等因素擾動。總的來看,隨著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協同發力,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將不斷增強,有效融資需求有望進一步回升,為金融總量合理增長提供堅實穩定的基礎。金融體系也將保持流動性充裕和適度寬松的社會融資環境,有力支持經濟平穩開局和回升向好。
貸款增長情況較亮眼
2025年1月,貸款增長情況較為亮眼,1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5.22萬億元,同比多增3793億元。貸款增加量比去年同期4.9萬億元的高基數還略高一些,為年初經濟平穩開局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從結構看,“兩重”“兩新”信貸需求加快釋放。2025年,中央明確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某西部地區國有大行分行反映,今年各地重大項目建設爭取盡早啟動的勁頭很足,帶動基礎設施貸款較快增長,有效發揮了信貸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消費市場也有頗多亮點,春節期間,全國文旅消費熱度十足,以舊換新政策帶動家電、手機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66%、182%,消費相關信貸需求也在釋放。
居民住房貸款需求企穩回升。2024年以來,在供給和需求兩端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態勢顯現。有市場機構測算發現,1月至春節前(1月1日至1月27日),全國30城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同比增長4%,20城二手住宅成交套數同比增長19%。部分一二線城市樓盤春節也“不打烊”,網簽成交量明顯回升。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為住房貸款需求回暖提供支撐。據某規模較大的農商行表示,今年1月,該行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量、發放筆數均同比增長超30%。
金融“五篇大文章”成色更足。近年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加快形成,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融資需求不斷上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央行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相關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
從金融統計數據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增速一直高于全部貸款增速,信貸結構持續優化,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攬子增量政策仍在顯效
結合物價等指標看,宏觀經濟延續回升勢頭,物價等經濟金融指標邊際改善。去年實施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仍在顯現,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延續較強的支持力度,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及早發力,對經濟回升向好發揮了積極作用。開年以來,一線城市新房及二手房成交均維持較高景氣度,高爐開工率好于去年同期,“搶出口”“企業出海”等因素也使外貿保持較強韌性。在有效需求恢復的帶動下,物價水平有所回暖,1月CPI同比漲幅擴大至0.5%,其中核心CPI同比已連續4個月回升。
專家表示,由于春節錯位因素,2月CPI可能會階段性下行;當前價格水平受到約束,既有實體經濟供給持續大于需求的因素,還有軟約束主體對價格機制不夠敏感的影響,部分領域價格仍有管制也使價格機制未能完全理順,這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為什么貨幣不少而價格水平上不去”的疑問;從中長期看,隨著經濟循環進一步順暢,通脹仍會保持整體回升的態勢。金融總量數據也迎來“開門紅”,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833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5.22萬億元,同比多增3793億元,在去年較高基數下仍實現了較快增長。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近期各類官方表態來看,我國宏觀調控思路正動態調整優化,向投資與消費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費轉變。首個8天春節假期,多地發放文旅消費券,居民旅游熱度較高,春節居民旅游出行等服務消費需求好于去年,經濟循環有望更加順暢。春節期間國內出游人次、出游總花費同比增長5.9%、7%,春節檔票房總收入較去年增長約30%。2025年新一輪以舊換新財政補貼已經下達,范圍也擴大至手機數碼產品等,對居民消費也有明顯帶動作用。
專家指出,大力提振消費,從根本上還是要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民生保障。居民沒有后顧之憂,能消費、敢消費,消費潛力才能持續釋放,并形成有效的消費信貸需求,實現經濟金融的良性循環。在居民杠桿率較高的情況下,繼續依靠借貸驅動消費不可持續,還往往潛藏著金融風險。國際比較看,當前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約70%左右,在主要經濟體中已處于較高水平。
專家還指出,市場機構調研顯示,隨著銀行信用卡、“花唄”等互聯網金融的普及,消費金融產品在年輕人中的滲透率已超過80%,大城市中全款買房的人群不到20%,房貸滲透率也已趨飽和。目前我國居民消費信貸支持力度很大,少部分人群甚至有過度加杠桿的問題,若未來收入跟不上,出現消費透支的情況也會更為明顯。相較而言,財政政策在促消費方面存有不增加居民負債、支持面廣、撬動效果好等優勢,同時低收入人群社會保障,養老育幼等政策也有較大發揮空間,未來促消費要更多發揮政策合力。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