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6 22:56:22
每經編輯 程鵬
近日,擁有兩千多萬粉絲的4歲小網紅“瑤一瑤小肉包”父母被質疑為流量擺拍、故意絆倒小女孩,隨后其父母為擺拍爭議致歉并稱非故意。目前,“瑤一瑤小肉包”賬號廣告報價高,1-20s廣告報價為40萬元,60s以上廣告報價為55萬元,均高于90%同級達人。近三月或賺超240萬元。
4歲小網紅摔倒 母親回應“為流量擺拍”質疑
近日,4歲網紅“瑤一瑤小肉包”的賬號發布的一則視頻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視頻中,小女孩在路上蹦蹦跳跳地走著,被旁邊的小男孩突然用腳絆倒,致其摔倒并大哭。
有網友評論“小男孩類似這樣開玩笑已經好多次,這樣的行為太危險”,其母親在賬號評論區回復“上次這樣沒拍到,說讓這個輕輕地弄,但是小孩不會是我教的”。隨即,不少網友質疑這位媽媽疑似為了流量故意擺拍。
13日,“瑤一瑤小肉包”母親在賬號發布回應:“我一直覺得小朋友摔摔打打才能長得更皮實,所以一直也覺得妹妹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都可以快樂的玩耍,大家的建議我都看到了,謝謝。很多中肯的建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我真的為了掙錢連孩子身心都不顧了,我一定會比現在掙得多十倍,但是從中衍生出來很多惡意造謠請立即停止,再次謝謝大家的關心!”
滑動查看↓↓↓
對此,有網友評論稱:“沒有人比媽媽更愛孩子”。但也有很多網友表示:“‘摔摔打打有助于成長’,鬼話”“一看就是故意的”。
公開資料顯示,“瑤一瑤小肉包”,本名楊亦瑤,2020年10月30日出生, “瑤一瑤小肉包”賬號為其父母創辦,是一個親子類賬號,主要記錄4歲女孩“瑤一瑤”的生活日常。之后,“瑤一瑤”因為無縫變臉的表情包走紅網絡,擁有胖嘟嘟的臉蛋、軟萌可愛的“瑤一瑤”也逐漸收獲大量粉絲。
2月14日,媒體搜索發現,兩千萬粉絲小網紅“瑤一瑤小肉包”賬號2月12日粉絲數為2119.5萬,2月14日,粉絲數為2118萬,2天掉粉1.6萬,截至2月16日,粉絲數又重新漲到2119.7萬。
年收入或超1650萬元 未簽約MCN機構
據九派財經2月16日報道,記者梳理發現,近一年來,抖音“瑤一瑤小肉包”、“瑤一瑤的爸比媽咪”兩支賬號曾發布30條廣告視頻,其中包括5支飛鶴廣告,還包括名創優品、麥當勞、理想、OPPO、Vivo、五菱、空刻、亞朵星球、顧家家居、韓束等知名品牌。
而此前2023年內,“瑤一瑤小肉包”也曾發布26條廣告視頻,每條時長在2分鐘左右。
據第三方平臺顯示,“瑤一瑤小肉包”賬號1-20s廣告報價為40萬,21-60s廣告報價為50萬,60s以上廣告報價為55萬,高于90%同級達人。
以一年30條廣告、每條55萬元估算,“瑤一瑤小肉包”一年內廣告收入或超1650萬元。
另據東方財經梳理,“瑤一瑤小肉包”賬號曾發布多條話題標簽直接帶有品牌廣告的視頻。2月份至今共發布1條廣告,發布日期為2月3日;1月份共發布2條廣告,發布日期分別為1月9日、1月24日;12月份共發布3條廣告,發布日期分別為12月14日、12月23日、12月28日,近三個月共發布6條廣告。由此計算,“瑤一瑤小肉包”近三個月廣告收入或超240萬元。
“瑤一瑤小肉包”主頁顯示,該賬號目前并未簽約MCN機構。
另據大象新聞,目前已有多方搶注“瑤一瑤小肉包”商標,國際分類涉及辦公用品、家具等。
當兒童也成為“網紅”
合理的邊界在哪
《法治日報》2024年12月的一篇報道顯示,記者調查發現,未成年人越來越成了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碼”,孩子的童年生活、校園日常等全程被網絡包裹注視,不少短視頻中還充斥著商業氣息,“網紅兒童”配合家長演戲成了產品推手,劇本痕跡明顯。更有甚者,一些“網紅兒童”在視頻中打扮性感成熟,跳著火辣舞蹈,評論區里夾雜著低俗的言論。
在受訪專家看來,雖然法律目前并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為短視頻的主角或者參與方之一,但并不意味著拍攝發布含未成年人視頻不受任何限制。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社會公序良俗等角度來看,未成年人出鏡的短視頻內容應受到更為嚴格的審核和把關。將未成年人推向網絡,要進行必要的風險評估。拍攝視頻要謹慎,避免未成年人參與有炒作、演繹性質的內容。同時,關注人身安全和個人隱私,不過度曝光青少年生活,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粉絲規模和褒貶,不過度強調粉絲背后的經濟屬性、價值屬性。
“目前的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禁止未成年人出鏡,或者禁止打造‘網紅兒童’,有待后續的相關法規政策作進一步完善,平臺或行業協會可以推出一些自律規范作為正面引導。保護未成年人在互聯網媒介上的安全和權益。”鄭寧說,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構建一個健康、安全、有益的網絡環境。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鄭寧看來,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完備的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法律體系,要加大法律監管和執法力度,對利用“網紅兒童”牟利、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加強對MCN機構的監管,讓其不得參與或推動損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活動。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平臺需進一步加強內容審核和管理,利用技術手段精準識別和處理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違規內容。
此外,今年年初,浙江宣傳曾發表評論也指出,法律并未規定未成年人不能作為短視頻作品的“主角”或參與者。家長適度“曬娃”,分享孩子日常生活,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倘若過度“曬娃”,一味利用孩子牟利,甚至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危害,則必須加以治理。
隨著“小網紅”相關短視頻、賬號越來越多,也頻繁引發爭議。要解決這一問題,恐怕還需要社會各界劃定一個兒童接觸互聯網的邊界,明確相關內容的傳播規范。
比如,法律目前并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為短視頻的主角或者參與者,但兒童出演帶貨短視頻,是否應當參照廣告管理?根據現行《廣告法》,未滿10歲的兒童不能代言廣告。若按此執行,雖然會對不少短視頻創作帶來影響,卻能更大程度地尊重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和合法權益,也避免兒童被過度商業化利用。
利用“網紅兒童”牟利,則是被明令禁止的行為。中央網信辦“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就提到,重點整治利用“網紅兒童”牟利,惡搞兒童博取關注、賣慘引流的行為。去年12月,國家網信辦通報了一批典型案例,也點名部分賬號炮制所謂“網紅兒童”,違規引流牟利。
編輯|程鵬 杜恒峰
校對|金冥羽
封面圖片來源: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九派財經(記者:夏雯琪)、東方財經、大象新聞、北京商報、《法治日報》(記者:趙麗 實習生 張雅婷)、光明日報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