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9 07:11:54
18日19時37分,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上再創佳績,票房突破123.19億元,超越《頭腦特工隊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首。其不僅體現了“哪吒”IP的強大市場號召力,也反映了續集電影在全球電影產業中的顯著趨勢。《哪吒2》的成功也為IP開發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何從內容創作到商業變現實現完整產業鏈的發展,成為未來的重要命題。
每經記者 石普寧 每經編輯 唐元
繼邁入全球影史票房前10后,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再創紀錄——18日19時37分,票房突破123.19億元,超越《頭腦特工隊2》,正式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
一個IP的電影續作,超越了另一個IP的電影續作。而全球動畫電影前十榜單中,無一不是長線IP電影。像是超級馬力歐,今年即將迎來40歲“生日”。而位列榜單第三位的,也是長線IP續作《冰雪奇緣2》。
這一現象絕非偶然,正是全球電影產業的顯著趨勢之一:經典IP續作正成為票房的最大“公約數”。
在電影產業高度工業化的今天,續集電影憑借其成熟的IP基礎、穩定的觀眾群體和可預期的市場回報,已然成為各大制片廠最穩妥的投資選擇之一。
《哪吒2》在不斷突破票房“天花板”的同時,也正迎來新的命題。當票房“高開瘋走”,IP價值能否得到足夠的開發?
翻看全球影史票房榜,續集電影占比頗多。據燈塔專業版,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三名中,電影《阿凡達》和《阿凡達:水之道》分列一、三位,夾在中間的則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而在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的TOP10電影中,《頭腦特工隊2》《冰雪奇緣2》等10部電影均為長線IP。
在全網陪伴“吒兒”沖榜的同時,《哪吒》系列“越戰越勇”。
6年前的93個上映日,讓《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收獲了49.74億元的票房。下映后兩個多月,經過數據補報,其終于在當年年底加入“50億元”票房俱樂部。
《哪吒2》更是“高開瘋走”,燈塔專業版的AI預測總票房,映前一天仍是43.5億元,而如今已達150億元。其創造的各項紀錄的“含金量”也在不斷拉升——
上映的第9天,票房超越前作,并在當天超過《你好,李煥英》,創中國影史春節檔影片票房紀錄;隔日超《長津湖》,創造中國影史紀錄。從上映的第10天開始,《哪吒2》便正式進入了“個人高光秀”,其舞臺也從中國影史票房榜變為全球影史票房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哪吒2》與大多優質動畫電影擁有一個共同點:“續集”效益顯著。
比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二三位——《頭腦特工隊2》《冰雪奇緣2》都是續集,且都是由迪士尼打造出品。
也就是說,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TOP3都被電影續作“包攬”,還都是第二部。更寬泛一些來看,如果以“長線IP”作為標準,這一占比將上升至100%。
續集電影的成功,背后自然有其深層次的經濟邏輯。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經過全球電影市場十幾年的實踐,動畫電影的“續作”可謂收獲了“穩穩的幸福”。
以投資為例,續集電影的風險相對可控。原創電影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市場教育,而續集電影則可以直接利用已有IP的知名度和粉絲基礎。
此外,在信息過載的時代,觀眾更傾向于選擇熟悉的IP,這種“認知捷徑”也降低了觀影決策成本。再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續集電影的盛行也是電影工業成熟的標志。
不過,續集電影最大的敵人也是來自自身的“反噬”。像是近日上映的《美國隊長4》,便在口碑票房上遭遇“滑鐵盧”,觀眾普遍認為影片劇情稀碎、視覺效果粗糙。作為漫威最成功的IP之一,《美國隊長4》顯然未能延續前三部在國內市場的輝煌,而這早也不是長線IP第一次“翻車”了。
“通力配合,24小時輪班來加工。”
隨著《哪吒2》的“暴走”,其周邊衍生品也開起“脫銷模式”。像是某款盲盒的預售期,便直接排到了今年6月。
不光是衍生品,就連電影中用來重塑哪吒和敖丙的重要原材料——藕粉的銷售都因此得到提振,并讓“蓮藕之鄉”湖北再次受到關注:
在央視元宵晚會中出現的一根長達2.33米的藕,便來自這里,“據了解,這支亮相于元宵晚會的湖北藕,2月7日才從湖里挖出來。”
以此來看,說《哪吒2》的每一幀都是一座有待開發的“金礦”毫不夸張。其實,這也是成熟的續集電影一直在踐行的實操。
在上述動畫電影榜單乃至全球影史榜單都頻繁“亮相”的迪士尼生態,無疑是此中翹楚,在它構筑的龐大IP商業版圖中,電影票房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
以“冰雪奇緣”系列為例,第一部上映后的次年——2014年,艾莎和安娜的公主裙在北美賣出300萬條,創造4.5億美元收益;并在隨后的5年中,平均每年為迪士尼帶來10億美元的衍生品收入。這還僅僅是截止到2019年的數據。
由此延伸來看,國內外對于運營IP的成熟度還略有差距。
有機構的分析顯示,美國的電影衍生品授權和主題公園等版權運營的收入,在電影總收入中的占比能達到70%左右,而我國現階段,電影80%以上的收入來自票房和植入式廣告,僅有不到10%來自衍生品。
事實上,《哪吒1》便吃過衍生品的“虧”,以至于當年有媒體發出“靈魂拷問”:“哪吒”票房大熱,為什么衍生品卻難覓?
其實,這句話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為什么正版衍生品卻難覓。因為,當年盜版衍生品之多,以至于有媒體用了“猖獗”二字來形容。至于官方的正版衍生品,一直到上映一個月后才開始發起眾籌。
此次《哪吒2》則打了提前量。一個明顯的對比是,還沒等電影正式上映,《哪吒2》便官宣了和系列品牌的聯名,并同步推出了衍生品。
不過,除了衍生品外,有關線下的文旅消費體驗,依舊還處于“網友許愿”的階段。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為止,線下文旅與《哪吒2》的最大聯動,就是爭哪吒是哪里人。”
在此背景下,《哪吒2》的票房“破鼎”顯然為IP開發提供了新的契機。畢竟,開發IP不易,創造優質IP更是難上加難。而從內容創作到商業變現的完整產業鏈,更是一個需要資本、時間與定力的漫長過程。
換言之,如果說《哪吒2》標志著中國電影制作工業“從0到1”的成熟;而能否實現“從1到100”的跨越,某種程度上,還要取決于IP生態的構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