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出臺 龍頭企業、行業專家怎么解讀?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9 14:03:53

2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就該行動方案的背景,業內人士提到,國內企業的儲能鋰電池出貨量在全球占比提升至95.78%。隨著全球市場對儲能系統的需求增加,各類儲能技術之間的競爭加劇,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降低系統成本,提升儲能項目的經濟性,是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關鍵挑戰。

每經記者 黃鑫磊    每經編輯 文多    

10665484.thumb_head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2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國新型儲能制造業全鏈條國際競爭優勢凸顯,優勢企業梯隊進一步壯大,產業創新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上述方案中要求:產業體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3~5家,產業主體集中、區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產品性能顯著增強,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經濟可行的新型儲能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2月18日,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在微信中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儲能技術,特別是鋰電池的成本已大幅下降,但仍面臨進一步降低成本的壓力。隨著全球市場對儲能系統的需求增加,各類儲能技術之間的競爭加劇,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降低系統成本,提升儲能項目的經濟性,是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關鍵挑戰。

預計2025年集成商集中度提升至85%以上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介紹,新型儲能制造業是為新型儲能提供能量存儲、信息處理、安全控制等產品的制造業的總稱。其以新型電池等蓄能產品和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為主要領域,也包括電力電子器件、熱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統等的生產制造。

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制造業快速發展并取得積極進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體系加速完備,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龍頭企業培育成效顯現,全球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儲能電芯出貨量329.5GWh,同比增長59.9%,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344GWh,同比增長52.89%,出貨量Top 9為中國企業,且國內企業的儲能鋰電池出貨量在全球占比提升至95.78%。2024年,儲能電池行業集中度(即統計業務規模前10企業,下同)達到94%,集成商行業集中度達到82%,預計2025年集成商集中度將進一步上升至85%以上。

此外,2025年,國內共93個儲能鋰離子電池生產制造項目更新了動態,儲能電池生產項目57個,儲能與動力電池綜合制造產線項目36個。規劃年產能共計達832.2GWh,77個項目已披露投資金額,總計3037.75億元,達產后年產值達2923.16億元。

其中,新增投產/部分投產項目共17個,投產年產能166GWh,占比19.95%;新增開工/在建項目46個,規劃年產能374.5GWh,占比45%;新增規劃(含新增擬建/簽約/方案公示等)項目共30個,規劃年產能291.7GWh,占比35.05%。

2月18日,杉杉股份(SH600884)相關人士在微信中對記者表示,上述行動方案為新型儲能制造業從技術創新發展、產業與企業布局規劃、產業轉型與制造升級、儲能市場應用示范等多方面做了充分詳細的指導,為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指出了發展方向。

該人士還表示,杉杉股份作為負極龍頭企業,在儲能長壽命負極材料技術上保持持續創新,新一代長壽命技術已經實現迭代應用。同時,公司緊跟新能源市場發展的趨勢,圍繞全球化產能布局、綠色低碳與智能制造夯實基礎,實現負極行業產能布局第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內儲能市場競爭加劇,價格跌穿成本線、行業無序競爭,企業經營壓力整體加大,部分企業出現虧損局面。公開資料顯示,約63家動儲(動力與儲能電池)產業的上市公司發布了2024年業績預告,有39家動儲企業出現虧損,占比62%。

劉勇表示,目前儲能行業總體盈利局面急劇下降,部分企業開始減產或思考轉型。頭部企業可以憑借技術優勢和品牌效應,穿越惡性價格競爭的戰壕,但部分小廠商因無法承受低利潤甚至虧損,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儲能企業出海 破局行業洗牌周期

此外,上述行動方案還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堅持創新引領、供給側和應用端有效銜接、國際國內協同發展。其中,在堅持創新引領方面,提出面向多時間尺度、多應用場景需求,加快新型儲能本體技術多元化發展,提升技術水平、豐富產品供給體系,加快新產品新模式的應用推廣。

對此,劉勇表示,技術發展上,在高端芯片、基礎軟件、人工智能、先進材料、鋰礦資源等對外存在高度依賴的短板領域,行業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控能力,推動高安全、大容量、長壽命、智能控制、智能運維以及系統集成全壽命周期的數智化管理,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監控和優化儲能裝置性能,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技術、混合儲能技術與長時儲能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在安全管理方面,從儲能系統生產、產品質量、運輸與安裝、調試與并網、運行與維護、應急消防、技術應用標準等環節逐步構建和完善儲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劉勇說。

另外,上述行動方案還提出了六大專項行動,包括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產業協同發展推進行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行動、示范應用場景拓展行動、產業生態體系完善行動以及貿易投資合作提升行動。

其中,貿易投資合作提升行動的內容包括,探索將新型儲能領域國際合作納入共建“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框架,吸引外資金融機構來華投資,支持新型儲能企業有序開展國際化布局等。

劉勇則表示,相對于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海外儲能市場成熟、產品單價高,利潤空間可觀,出海成為儲能企業穿越洗牌周期的破局之路。但儲能產業同樣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國內企業在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需保持優勢,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

劉勇建議,加速挖掘中東、歐美、東南亞、非洲國家儲能需求,合理規劃海外產能布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充分發揮不同企業渠道資源優勢,通力合作,抱團出海,相互賦能,避免國際化內卷和無序競爭,逐步建立合作共贏的儲能生態鏈,實現差異化競爭與全球化布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儲能 高質量發展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