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0 21:27:53
每經記者 杜蔚 每經編輯 何小桃 楊夏
2025開年,“黃金界愛馬仕”老鋪黃金(6181.HK,股價468.4港元,市值788.63億港元)憑借其火熱的銷售勢頭成為市場“頂流”:排隊5小時才能買到、黃牛日賺1萬等消息頻繁刷屏。賺足了關注度的老鋪黃金,也在資本市場風光無限,股價9個月漲10倍,市值一度邁過800億港元。
就在眾人追逐老鋪黃金的熱潮中,不法分子也動起了歪心思。“為圖那5%的折扣,省幾千,我被騙子(代購)騙走巨額本金。”“他偽裝成買家,讓我幫忙墊款購買。”“后來我們才知道,騙子借‘白單’(即購買老鋪黃金時的銷售憑證)一物多賣”……近日,多個社交平臺出現“買老鋪黃金被騙”的帖子。
有消費者發文稱自己購買老鋪黃金時被騙。圖片來源:社交媒體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行騙者于2月10日前后,一邊披上“買家”外衣,以求購熱門黃金飾品為幌子,讓代購者放松警惕,幫忙墊款購貨,騙取“白單”;一邊又偽裝成“代購”,用騙來的“白單”誘騙買家。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受害者被騙,他們分布在上海、深圳、江蘇、香港等多地,其中,僅10位受害者被騙金額合計超46萬元。
多位受訪者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行騙者利用了老鋪黃金的“白單”機制,致使他們更加相信交易的真實性。
代購:她用1500元,騙我損失3萬元
“2月14日前后,行騙者從短視頻平臺找到我,咨詢代買老鋪黃金的事情,我們便添加了微信。”深圳的一名代購胡佳佳(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訴說了自己遭遇欺詐的始末。
胡佳佳表示,自己并非專業代購,“因為有些城市沒有老鋪黃金,而各城市和商場的優惠力度不一樣,我本來就有購買需求,想著能保級(在商場的VIP級別),就幫其他人代購了”。
老鋪黃金的創辦時間可以追溯到2009年,是我國率先推廣“古法金”概念的品牌,于2024年年中成功登陸港股。與周大福、周生生等店鋪數量眾多的黃金品牌不同,老鋪黃金的開店較為“謹慎”。截至2024年6月30日,老鋪黃金僅在全國14座城市共開設了33間店鋪。
2025年春節,老鋪黃金突然成為黃金市場中的一匹黑馬,銷售火熱,多地門店甚至排起長龍,這也引發了一波波代買的熱潮。一位熟悉老鋪黃金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品牌十分專注于做設計。
行騙者使用的“白單”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臨近2月14日,市場上找人代買老鋪黃金的人更多了,所以當行騙者支付了1500元,請胡佳佳幫忙代買一個黃金墜子時,胡佳佳并未發覺異常。“她還給了我收件方的姓名、電話和地址,我也給店員登記在了‘白單’上。當我拿給她確認時,她表示自己有筆理財,讓我幫忙先墊付。”
隨后,胡佳佳墊付了近3萬元,老鋪黃金也根據“白單”地址,將商品發出。當胡佳佳向行騙者催款時,發現對方竟然“消失了”。
“我立刻就聯系了行騙者留給我的收貨方。對方也是個女生,她(小孟)是真買家,但她是通過行騙者購買。”胡佳佳對此深感意外,她告訴記者,小孟自稱向行騙者購買了兩樣老鋪黃金的飾品,但只收到一件。
面對這樣的情況,胡佳佳說,她也無法向小孟追討自己墊錢購買的飾品,二人的糾紛尚不知如何解決。
上當的代購不只胡佳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還獲悉,一位香港地區的老鋪黃金代購陳輝(化名)也落入了行騙者相同的套路。在行騙者向他支付1萬元訂金后,陳輝墊付了16萬元,但萬幸的是,陳輝未將貨品發出。
買家:兩天被騙8萬元
“一物多賣”把我們都忽悠了
行騙者偽裝成“買家”,向代購支付少量訂金,代買老鋪黃金的背后,是為了騙得“白單”,進而向更多真買家“下手”。
“內地市場(老鋪黃金)的優惠差不多結束了,我就想找香港地區的代購。通過一個老鋪黃金的代購群,有人向我推薦了行騙者。”生活在蘇州的趙虹(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她把想買的飾品名稱發給行騙者后,“當晚(2月14日)9點多,她就給我發‘白單’了,跟我說東西已經買好,現在店鋪要關門了,晚點和我算錢”。
行騙者自稱的“已墊付”行為,讓趙虹放松了警惕,隨后轉去三萬多元。“第二天(2月15日)下午快五點時,她又聯系我說有爆款補貨了,問我要不要,我就又轉了4萬元給她。”
和趙虹一樣,上海的陳歡(化名)及其兩個朋友,也被行騙者用同樣的方式,合計騙走了15萬元。“起初,我們三個人并沒有互通行騙者發來的‘白單’上的具體信息,但我們都曾在不同時間用同一張‘白單’,向老鋪黃金的同一家店鋪進行了核實。得到的回復都是‘確實是我們店里售出的’。”
在趙虹、陳歡等買家催促發貨后,行騙者開始回復得很慢,甚至不再回復。
心急如焚的陳歡、趙虹以及胡佳佳等人,便將自己找代購買老鋪黃金的遭遇發布在了短視頻平臺上,沒想到引來了眾多關注和回復。
“帖子熱度上去了,我們目前聯系到了十余位受害者,大家在群里發了行騙者的信息,竟然都是同一個行騙者。”趙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受害者稱該行騙者有多個賬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陳歡則告訴記者,她把收到的“白單”發進群里時,有另外兩位素不相識的受害者表示,和自己收到的“白單”一模一樣。“行騙者‘一物多賣’,而且受騙者購買的產品也相對集中。”陳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她算是反欺詐邊緣從業人員,但未曾料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遭遇欺詐。
采訪中,數位受害者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近老鋪黃金的活動很多,且聽說該品牌馬上要漲價了,所以有點沖動。“黃牛的代購款,從以前先部分支付變為全款才幫忙代購。”趙虹說。
“我其實是被這次漲價前排長隊的氛圍以及要漲價影響到,覺得不買就虧了,本身這件產品并不是非買不可。”陳歡有些懊惱地告訴記者,她此前也曾找代購買過老鋪黃金,沒想到這次被騙。
多地已接警
律師:行騙者涉嫌詐騙罪
上述多位消費者認為,行騙者巧妙利用了老鋪黃金的“白單”機制,讓自己更加相信了交易的真實性。
“品牌方在發貨前,是否應該核對‘白單’上收貨人的地址?或再次聯系購買者確認發貨地址?”胡佳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陳歡等人也提出疑惑,他們認為,每件黃金飾品都略有不同,而老鋪黃金寫有商品詳細信息的“白單”,好比是“身份證”。但為何不同的人拿同一張“白單”,反復向老鋪黃金的同一門店確認核查,卻并未引發警覺?
針對上述問題,2月19日,記者從老鋪黃金方面了解到,“所謂的白單,即商品銷售憑證。根據管理的規定要求,不完成所有付款、消費者簽字確認后,絕對不可能把銷售憑證(白單)開具出來,更不可能拿去拍照”。
而在談及目前市場上出現大量黃牛爭相代購老鋪黃金產品時,業內人士表示,黃牛毫無疑問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對品牌來說更是容易引發消費糾紛嚴重傷害品牌聲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春節前后,老鋪黃金多次通過官方渠道發表聲明,希望消費者通過其門店或線上官方渠道購買品牌商品。
消費者排隊購買老鋪黃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在意識到自己被騙后,自2月17日起,趙虹等人紛紛選擇了報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獲悉,目前上海、深圳、蘇州等地已接警。“已立案了。”2月19日,深圳一派出所民警也向記者證實了此事。
“立即報警是正確的做法。受害者應及時報警,并詳細地向警方提供與行騙者的溝通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便于警方偵破案件,挽回損失。”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賈玉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受害者還可與老鋪黃金進行溝通協商,告知由于“白單”管理疏漏及發貨流程不嚴謹等導致他們的損失。
“本案涉及多地、多名受害人,所以可能存在多個犯罪結果地。依據相關規定,當多個公安機關都有權管轄時,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機關管轄。”針對本案,賈玉倩進一步告訴記者,必要時,可以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機關管轄。多地公安也可以協同配合,共同偵辦,配合抓捕犯罪嫌疑人。無法協商時,也可由共同上級公安指定有關公安機關偵辦。
根據陳歡、趙虹等人向記者提供的轉賬證據,截至2月20日,10位受害者合計被騙超46萬元。“行騙者的行為涉嫌構成詐騙罪。在該案件中,已知涉案金額合計將近50萬元,若經審查存在法定從重情形或特別嚴重情節,行騙者有可能面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并會被處以罰金或沒收財產。”賈玉倩表示,即便沒有從重情形,行騙者因其詐騙數額巨大,也可能面臨三到十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記者|杜蔚?編輯|何小桃?楊夏 杜恒峰 杜波
校對|陳柯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