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1 00:40:37
2月20日晚,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5財年第三季度業績(2024年10月至12月),收入達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為464.34億元,同比增長333%。電商業務方面,淘天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至1007.90億元,主要由在線GMV增長和收入率提升帶動。云智能集團收入為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牽手蘋果、馬云頻繁現身之后,阿里巴巴(HK09988,股價120.900港元,市值2.30萬億港元)交出了一份關鍵的季度成績單。
2月20日晚,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5財年第三季度業績(自然年2024年10月—12月)。本季度,阿里收入為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89.45億元,凈利潤為464.34億元,同比增長333%。
備受關注的電商業務方面,本季度,淘天的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至1007.90億元,主要由在線GMV增長和Take rate(收入率)同比提升所帶動。
此外,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的季度,云智能集團收入為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值得注意的是,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說:“展望未來,由AI推動的云智能集團收入增速還會持續提升。我們將繼續執行聚焦電商和云計算的戰略,持續投入以推動長期增長。”
截至2月20日收盤,阿里巴巴報收于120.900港元,月內漲幅為32.6%。
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前阿里因為面臨成長瓶頸而進行大規模整改,造成股價長時間波動,而如今阿里整改完成,運行重新回到正軌,投資者對阿里的判斷也出現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財報提及,該季度簽訂協議出售了高鑫零售(HK06808,股價1.760港元,總市值167.90億港元)和銀泰的全部權益,并表示這些舉措反映了阿里優化運營并專注于核心業務的戰略轉型。“減重”之后,AI能助阿里重回巔峰嗎?
這一季度,阿里的電商業務呈現出向好的趨勢。
財報顯示,這一季度,淘天集團營收達1360.91億元,同比上漲5%。其中,該季度來自中國零售商業的收入為1295.16億元,相較2023年同期增長5%。該季度,中國批發商業收入為65.75億元,相較2023年同期增長24%,增長主要來自提供予付費會員的增值服務收入增加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商業化舉措見效,淘天季度CMR(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加速增長至9%。“全站推廣”的商家滲透率穩步提升,尤其是中小商家,從市場營銷效率提升中獲益。此外,88VIP核心用戶群體持續同比雙位數增長,達約4900萬。
此外,淘天集團本季度的經調整EBITA(息稅攤銷前利潤)為人民幣610.83億元,相較2023年同期增長2%,主要是由于客戶管理服務收入的增加,部分被對用戶體驗的投入增加所抵消。
該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收入同比增長32%至377.56億元。財報提及,AIDC在海外購物季期間投入環比擴大,并持續在特定的歐洲市場和海灣地區進行投入以獲取用戶,導致虧損增加。不過,速賣通Choice業務的單位經濟效益仍環比改善。
當前,AIDC依然在投入期。財報數據顯示,該季度AIDC經調整EBITA為虧損49.52億元,主要是由于對Trendyol跨境業務和速賣通的投入增加所致。
去年11月,吳泳銘發布全員郵件,宣布成立阿里電商事業群,由蔣凡負責,向吳泳銘匯報。新的電商事業群將全面整合淘寶天貓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形成覆蓋國內外全產業鏈的業務集群。這次重組尚沒有在本季度財報中體現。
對于電商業務的長期發展,在電話會議上,阿里高管表示,國內(電商業務)的長期忠誠的目標,首先還是穩定市場份額,同時優化體驗以及營商效率。
至于海外業務,阿里高管表示,海外業務包括B2B業務和B2C業務,B2B業務在未來幾年將呈現比較穩定的趨勢,也能帶來比較可觀的利潤,“B2C業務,我們也有信心在未來的幾個季度內,可以看到整個跨境業務損益的明顯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否會出售盒馬的問題,阿里高管表示,目前沒有出售盒馬的計劃,“但同時我們會用一個開放的心態,比如說在引入戰略投資人等方面,去思考怎樣讓盒馬這樣一個業務的價值能最終反映在集團整體的估值當中”。
另外,本季度,本地生活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2%,虧損同比顯著收窄;大文娛集團收入同比增長8%,虧損同比繼續收窄。至于菜鳥,本季度收入為人民幣282.41億元。
本季度,阿里云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推動阿里云收入重回13%的雙位數增長。
財報提到,阿里始終致力于推進多模態AI技術的發展,并擴大其開源計劃。2025年1月,阿里開源了新一代多模態模型Qwen2.5-VL,并推出基于MoE架構的旗艦版模型Qwen2.5-Max。這兩個模型在公認的基準測試中均取得全球領先的成績,并通過Qwen Chat和“百煉”平臺開放給用戶和企業使用。
此外,自2023年8月以來,阿里已開源多個Qwen家族的大模型。截至2025年1月31日,基于Qwen模型家族在Hugging Face上開發的衍生模型數量已超過90000個,成為全球最大的AI模型家族之一。
就阿里在AI業務的進展方面,不得不提的是,2月13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辦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峰會”上,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回應了阿里與蘋果合作傳聞,他表示,蘋果在中國需要一個本地化的合作伙伴,為他們的手機服務。
對于阿里而言,與蘋果的合作無疑是個好消息。當前,阿里對AI態度更明確了。
本次財報會議上,吳泳銘明確表示,面向未來,阿里巴巴將繼續專注三大業務類型:國內外電商業務,AI+云計算的科技業務,互聯網平臺產品。未來三年,阿里將圍繞AI這個戰略核心,在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吳泳銘還透露,阿里還會在近期發布基于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根據他的說法,未來三年,阿里將加大投入三大AI領域:第一,投入AI和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三年,阿里在云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第二,投入AI基礎模型平臺以及AI原生應用;第三,投入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
在此大背景下,不少觀點認為,阿里正在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其股價也在開年以來攀升明顯。
對此,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阿里本身就是科技公司,并不是轉變,而是更進一步,阿里在科技上的布局也不是一年兩年了,且很多阿里過去的布局是具有前瞻性的,只不過,阿里沒有深挖這些科技方向,從而錯過了一些科技創新的紅利。
“此次阿里和蘋果的合作,我認為是阿里的一次進步,不是技術的進步,而是科技變現,科技應用的進步。任何科技都要用了才能發揮價值。”盤和林認為,阿里最近市值提升,就是因為阿里的通義千問有了使用場景。
沈萌也認為,阿里一直是科技公司,電商平臺的身份與科技公司的屬性并不沖突,“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大型電商平臺都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巨大,電商是引領其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當前,阿里對AI所可能帶來的影響有著高度的預期。
在財報會議上,阿里高管也表示,阿里在AI戰略中的首要目標,是必須追求AGI(通用人工智能),“我們現在的所有應用場景,無論是在現在的生產力的創造也好,還是說最耳熟能詳的AI搜索也好,只是在AI能力提升過程當中產生的一些機會”。
他認為,智能能力的提升是這一輪AI技術生產力變革的核心步驟,“所謂的AGI的標準定義是能夠(具備)80%以上的人類的能力。我們預判,如果實現AGI,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大概率將會是全球最大的產業,有可能影響或者替代現在50%左右的GDP構成”。
封面圖片來源:公司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