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小米眼鏡拆解圖曝光? AI眼鏡競逐“下一代計算終端”,一文讀懂產業博弈焦點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2 00:59:02

近日,中國信通院正式啟動AI眼鏡專項測試,市場上屢有小米眼鏡即將面世的消息傳出。或受多個市場消息疊加影響,資本市場的反饋迅速且直接,AI眼鏡概念股持續上漲。2023年以來,AI大模型技術狂飆突進,智能眼鏡賽道迎來“技術+資本”的雙重加持。然而,狂熱背后,行業仍面臨技術門檻高、生態不完善、同質化競爭等挑戰。

每經記者 楊卉  陳鵬麗    每經編輯 魏官紅    

近期,AI眼鏡概念股十分活躍。

2月21日,博士眼鏡(300622.SZ,股價55.64元,市值97.54億元)、明月鏡片(301101.SZ,股價55.91元,市值112.67億元)在2月20日大漲的基礎上延續上漲趨勢。

消息面上,中國信通院正式啟動AI眼鏡專項測試,市場上屢有小米眼鏡即將面世的消息傳出。

2023年以來,AI(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狂飆突進,智能眼鏡賽道迎來“技術+資本”的雙重加持。從Meta雷朋聯名款引爆社交平臺,到蘋果Vision Pro掀起空間計算浪潮,再到雷鳥、雷神科技、XREAL等新老玩家密集發布新品,“AI+AR”的融合正試圖定義下一代人機交互的形態。

然而,狂熱背后,行業仍面臨技術門檻高、生態不完善、同質化競爭等挑戰。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對話多名AI智能眼鏡廠商負責人后發現,這場“百鏡大戰”的本質,既是AI技術落地的試金石,也是一場關于“長期主義”與“短期紅利”的博弈。

Meta參數公開,小米AI眼鏡細節被曝光?或都用高通AR1“打擂臺”

AI智能眼鏡的玩家度過了一個“狂歡之夜”。

2月19日晚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文宣布,正式啟動AI眼鏡專項測試,并首發了RayBan-Meta AI眼鏡測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時,有關小米AI眼鏡的參數及預計價格在多個智能眼鏡交流社群中散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第三方機構的預測估算數據,小米AI智能眼鏡的綜合硬件成本約為177.5美元,按匯率7.1計算,小米AI智能眼鏡的稅后成本約1260元(不考慮良率、運損)。此外,小米還有電變墨鏡版以及電變彩色版,稅后成本分別約為1438元、1651元(不考慮良率、運損)。

第三方研究機構Wellsenn XR還披露了一份零部件拆截圖。從圖示來看,小米的AI眼鏡或將采用高通AR1芯片。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顯示,RayBan-Meta AI眼鏡采用的芯片也是高通AR1,RAM(隨機存取存儲器)為2GB,ROM(只讀存儲器)容量為32GB,重量為49.1克。

圖源:社交媒體截圖

可能和Meta用同一款芯片的小米AI眼鏡,很難不激起大批從業者猜價的興趣。有業內人士直言,按照小米一貫的風格和議價能力,從當前預測的配置信息來看,小米首款AI眼鏡的定價或低于相似配置的產品。

2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上述預測信息詢問小米方面,但截至發稿,未獲有效回復。

或受多個市場消息疊加影響,資本市場的反饋迅速且直接。

2月20日,AI眼鏡概念股開盤大漲,卓翼科技(002369.SZ,股價10.35元,市值58.68億元)、億道信息(001314.SZ,股價58.49元,市值82.73億元)競價漲停,杰美特(300868.SZ,股價35.47元,市值45.4億元)、紫建電子(301121.SZ,股價59.8元,市值42.34億元)、明月鏡片漲超10%,博士眼鏡、比依股份(603215.SH,股價19.2元,市值36.19億元)等均大幅高開。

其實,今年2月以來,有關小米AI眼鏡的爆料層出不窮。有市場消息稱,小米首款AI眼鏡已經獲得入網許可,或將于近期發布。

面對各類爆料,小米方面較為低調,官方賬號“小米眼鏡”現身社交媒體引發熱議后,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出面辟謠,稱小米眼鏡官方微博多年前就已注冊,并非最近上線。

不過,正如王化所說,小米對眼鏡布局其實很早。以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的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為例,目前該公司已取得與AR眼鏡相關的多項專利,其中“AR眼鏡控制指環”的申請日期為2021年;“無線傳輸電路及AR眼鏡”申請日期為2023年。

頭部廠商自述:2025年是AI眼鏡的“世紀之戰”,但“元年”還沒到

智能眼鏡至今已經火了兩輪。

第一輪是“百鏡大戰”憑數量帶來的流量,移動電源、教育、電競甚至是美瞳領域都有廠商跨界而來,欲在風口期里分上一杯羹。今年年初,DeepSeek的出現又給智能眼鏡加了一把火。根據信達證券的分析,對智能眼鏡廠商來說,DeepSeek大幅提升模型質量的同時降低了單位成本,算力環節有望得到緩解從而低成本。

從理論上看,這一推測確實站得住腳。不過,目前智能眼鏡廠家基本還處于觀望狀態,尚未出現官宣AI眼鏡產品接入DeepSeek的玩家。

2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今年年初剛發布三款AI智能眼鏡的跨界選手——雷神科技方面獲悉,雷神科技旗下AI PC個人智慧體“小雷AI”已經正式接入國產開源大模型DeepSeek。

消費者在展臺體驗雷神科技的智能眼鏡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雷神科技方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AI眼鏡目前還未上市,但已具備接入DeepSeek的能力和條件,公司會根據用戶使用場景和使用便利性,綜合考量接入的AI模型。

搞智能眼鏡的廠商為何不做大模型?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給出了一種解釋:雖然當前各家都在宣傳接入了大模型,但鮮少針對眼鏡做專門的適配和訓練。在他看來,未來只有兩種情況能把AI眼鏡做好,一是大模型公司自己做眼鏡,如Meta雷朋;一個是眼鏡廠商與手持大模型的公司深度合作,各司其職。

不過,即使沒有大模型,從去年的“PPT產品”到今年初的“百鏡大戰”,2025年AI智能眼鏡的戰況激烈程度也可以預見。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IDC統計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增長了200%以上。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全球年銷量有望達到5500萬副,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78億元。

身處其中的玩家如何看待這場“熱鬧”?

李宏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25年注定是智能眼鏡的“世紀大戰”之年。“眼鏡這個賽道從來沒有像今年這么熱鬧過,從創業公司到巨頭;從互聯網到手機企業,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科技公司都開始入局眼鏡賽道。”

雷神科技顯示與創新產品事業部總經理高燕也持有類似的觀點。據她介紹,雷神科技最初關注到智能眼鏡是在2022年。在她看來,智能眼鏡潛能巨大,預估后續幾年仍呈爆發式增長,有望在2035年達到與智能手機等量齊觀的規模。

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的觀點則略有不同。他認為,AI智能眼鏡有很高的技術門檻,且市場還處于早期的狀態。徐馳直言,當前AI眼鏡市場的狂熱,與2017年區塊鏈、2021年元宇宙的路徑驚人相似:二級市場概念炒作傳導至一級市場,廠商扎堆入場,但用戶體驗仍停留在“能用”而非“好用”的階段。

“AI概念把這個事帶火之后,讓大家覺得好像都能掙到快錢。現在其實還好,畢竟沒有那么多人賺到錢,還在‘PPT’的階段。如果大家發現沒有那么好賺錢的時候,可能就走了,然后又回歸平靜,以一個更漫長的周期看待一些長期主義,我覺得這是好的。”徐馳稱。

至于2025年能不能稱為AI眼鏡的元年,徐馳直言,2021年到2024年每年都這么說,“(我認為)沒到”。他表示,自己看好智能眼鏡的未來,這也是公司即使在黑暗期依然堅持深耕的原因。“但我不看好這件事在2025年就這么簡單地爆發。”

百鏡混戰 手機大廠、AR新勢力與供應鏈的博弈

其實,這里需要做一個概念區分。

按照產品屬性,可以將AI智能眼鏡分為兩個模塊:AR眼鏡(帶顯示)及AI眼鏡(不帶顯示)。不難發現,二者的路線分野清晰:AR陣營押注“虛實融合”,主打沉浸式娛樂。以XREAL為例,在徐馳看來,AR眼鏡應該是一個支持所有計算設備延展空間顯示的配件。為了做到極致競爭力,就需要下功夫在技術壁壘上,做自己的芯片、光學。

與之相比,AI眼鏡則追求極致便攜和智能交互體驗。按照李宏偉的說法,AI眼鏡又可分為兩部分:傳統眼鏡及有智能交互的眼鏡。相較于AR眼鏡,不帶顯示的AI眼鏡智能化程度不高,更多的是與手機強關聯的功能,如耳機、攝像等,這樣的產品往往更適合眼鏡、手機廠商或者是自帶大廠背景的企業,不太適合純新的創業公司。

按照玩家屬性來劃分,當前AI眼鏡賽道主要有三類玩家:第一是以雷鳥、XREAL為代表的AR原生廠商,這類廠商出現在元宇宙浪潮甚至更早,大多聚焦混合現實技術研發AR終端眼鏡,適用場景有游戲、影視及虛擬空間等。隨著AI技術的成熟,這類產品開始逐漸升級為“AI+AR”的版本。

可連接游戲機實用的智能眼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

第二類是以華為、OPPO為核心的手機巨頭,這類玩家進入市場也相對較早,如華為,其智能眼鏡已經多次迭代。

第三類是以字節跳動、百度、雷神科技等互聯網廠商為代表的新跨界玩家,目前大部分產品還未正式上市,從前期宣傳及實驗室產品來看,既有AI眼鏡也有AR眼鏡。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企業選擇“all in”,如雷神科技。該公司在今年年初的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一口氣發布了三款新品,其中AURA已經上市,帶有顯示功能,能提供沉浸式的體驗,走性價比路線,首發價格為999元。預計今年第二季度上市的AURA產品不帶顯示,配有AI語音助手、藍牙耳機、翻譯等功能,此外,還將上市“AI+AR”版AURA產品。

從競爭角度看,國際市場上,Meta雷朋憑借社交屬性占據歐美主流市場,2023年銷量超300萬臺;XREAL在“三分之二海外營收”的背景下獲得日本、美國高端用戶青睞。相比之下,國內廠商在性價比及本土化應用場景適配上的優勢更為突出,如雷鳥V3就配備了“抖音豎屏拍攝優化”功能;雷神的AURA系列眼鏡還可與其電競生態聯動,國產廠商們試圖在紅海中尋找到一個差異化切口。

在“百鏡大戰”的背景下,有差異化的玩家才能堅持到最后。徐馳就在采訪中多次提到,希望中國能有一批智能眼鏡跑出來,但不建議大家走一條獨木橋。

“當一個行業可以叫到‘百鏡大戰’的時候,一定說明門檻是低的。”據徐馳透露,在國內智能眼鏡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供應技術的成熟,產業鏈的快速拆解能力使得硬件方案迅速標準化,吸引了大批玩家進入,但功能同質化現象很難回避,未來大概率會出現優勝劣汰的情況。此外,AI交互程度、AI系統、光學調校等軟實力仍需長期積累。

“三問”爬坡期市場:用戶需要怎樣的AI眼鏡?

那么,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產品?

記者翻閱了多款已上市產品的評論區發現,AI交互水平有限、眼鏡識別速度慢、續航時長過短、充電方式不便利、使用過熱會掛機、佩戴舒適度有待提升等是目前消費者反饋較為集中的問題。此外,智能眼鏡的生態也存在一定短板,如AI眼鏡應用場景集中于導航、拍照、語音助手,缺乏“殺手級功能”。

高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來看,受制于售價高昂、生態配套不完善,大部分消費者對智能眼鏡還處于觀望階段。且智能眼鏡作為一種新興產品,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提高了質量把控和監管提高的難度,導致出現一些低質量的產品,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李宏偉還提到了應用場景。據他介紹,新的終端設備要被用戶接受通常需要做到兩件事:完成過去用戶已經習慣在別的設備上做的場景且有所進步;能創造一些新的場景。但這些是過去幾乎無法實現或體驗非常差的。

今年批量上新的產品能否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多家廠商的說法,隨著產品的迭代,不少問題已經得到了改進。李宏偉就提到,此前AI眼鏡反應慢,根因在AI對信息的處理方式上:大模型需在海量信息中搜索,浪費了時間。更新后的處理方案是,在上述鏈路中增加一道用來識別用戶意圖的中轉模型,讓信息可以在給到大模型前分類,從而提升AI的響應速度。

至于應用場景,高燕提出了聯動的思路,如未來用戶可在雷神的線下體驗店、電競酒店、電競綜合體等空間聯動使用智能眼鏡產品。此外,在她看來,未來智能眼鏡還有望拓展到更多領域,如健康醫療、視力矯正、輔助學習、輔助維修、虛擬試衣間等。

從產品形態來看,哪類智能眼鏡有望勝出?

李宏偉認為是“AI+AR”眼鏡。據他介紹,最近一兩年AI眼鏡的銷量比AR眼鏡要大,并且大很多。不過,可能到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如2027年左右,AR眼鏡的開放增長將超過AI眼鏡,未來AR會非常重要。李宏偉舉例稱,若將“AI+AR”比作智能手機,那不帶顯示的AI眼鏡就是“小靈通”。“雖然市場上很多‘小靈通’,但對于企業來說,提前做好‘智能手機’技術的儲備,是未來能否留在牌桌上的關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眼鏡 Ai 小米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