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1 21:39:10
1月24日晚間,亞盛醫藥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第四家實現中美兩地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董事長楊大俊表示,此舉可解決渠道問題,吸引更多投資,還能獲得資源和認可,助其進軍全球市場。盡管目前行業存在一些問題,但亞盛醫藥堅持創新,其首個商業化產品奧雷巴替尼銷量良好,與武田制藥的合作也取得階段性成功。楊大俊認為,只要做真正的原創,就能獲得認可。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北京時間1月24日晚間,亞盛醫藥(AAPG.O)掛牌納斯達克,成為美股2025年第一家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以每份美國存托股份17.25美元的發行價,成功融資1.42億美元。由此,亞盛醫藥成為第四家實現中美兩地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
2023年和2024年,美股生物醫藥板塊的整體表現并不好。而在港股,亞盛醫藥是“18A公司”中為數不多沒有破發的公司之一,過去4年完成3次增發。此時在美股上市,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時機,亞盛醫藥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也是海外投資人問的最多的。”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近日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登陸納斯達克首先是解決渠道問題,有了這張入場券,說明可以得到歐美投資人的認可。其次,可以吸引更多高質量、長期的、專業的生物醫藥基金投資。第三,除了能夠獲得融資,亞盛醫藥得到更多的是資源和認可,這對公司進軍全球市場有很大幫助。
楊大俊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2024年以來,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接連達成數筆授權交易,行業內有人認為,2025年將是中國Biotech(生物科技)行業的回暖之年。
但在楊大俊看來,醫藥的資本寒冬還沒有過去,無論是港股還是美股的生物醫藥公司股價都比較低迷;去年在美股上市的公司中有80%股價破發,“還有很多沒上的企業看著行情不好選擇推遲或放棄計劃”。
在此之前,百濟神州、再鼎醫藥都是先在美國上市,再回到國內上市。而且,那個階段正是國內創新藥最火熱的時候,市場對生物醫藥公司的期待值都很高。
反觀現在,大環境和政策已經完全不同,一二級市場都較冷。楊大俊把亞盛醫藥這次赴美上市定義為“逆水行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功上市,非常不容易。1月24日至今,還有4家海外生物醫藥企業也在納斯達克上市,兩家股價上漲、兩家下跌,整體環境并不好。
但楊大俊知道,亞盛醫藥必須在這個時候啃“硬骨頭”。在全球定位中,亞盛醫藥一直缺少歐美資本市場的支持。通過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可以獲得更廣闊的融資渠道,還能消除進入歐美市場的限制和障礙。
對于同樣一款創新產品,歐美市場與港股/A股市場的投資人給出的估值截然不同,此前已有先例。“2024 WCLC大會”上,Summit/康方生物發布了HARMONi-2研究(TPS≥1%的一線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結果:AK112的PFS(無進展生存期)顯著優于K藥(帕博利珠單抗),AK112在肺癌領域及一線治療臨床中以頭對頭臨床擊敗K藥。
美國生物技術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是在2022年底與康方生物達成合作,獲得依沃西(AK112)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AK112的成功,使得Summit市值從10億美元出頭漲到140億美元。反觀自主研發、并擁有AK112包括中國在內的更多地區權益的康方生物,市值漲幅遠遠小于Summit。
“不管在哪個資本市場上市,主要還是靠實力,最后還是數據說話。美國(投資人)就看兩條,第一你的專利是不是全球專利,是不是授權的專利?第二,你有多少是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通過的臨床試驗?”楊大俊說,如果沒有專利,海外的投資人根本就不會投。招股說明書數據顯示,亞盛醫藥目前有500余項授權專利和20多個FDA臨床批件。
但他也提到,還是要降低對上市后的表現預期,不要指望一上市就能漲多少。以前公司沒有與歐美資本做很多交流溝通,大家還有一個了解的過程,納斯達克的上市平臺為公司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57254629
亞盛醫藥成立于2009年,盡管目前只有一款產品商業化,但屬于生物醫藥領域的“優等生”。特別是2024年,首個商業化產品新型口服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奧雷巴替尼(耐立克)銷量一路高歌猛進,與武田制藥的BD(對外授權)交易讓公司首次實現扭虧為盈,在研管線進展順利,2024年全年股價漲幅近70%,表現可圈可點。
楊大俊也是生物醫藥領域第一批從海外回國創業的科學家之一,親歷了2015年開啟的中國創新藥產業狂奔。回顧行業過去10年的發展,楊大俊說,不管是監管層面還是資本市場,一系列的政策推動了創新藥迅速發展。但這個過程中,不管是港股、美股還是科創板,沒有一家企業現在的股價或者市值超過其自身峰值。
“為什么?因為峰值里有泡沫,已經回不去了。”楊大俊在采訪時坦言,目前港股公司中股價超過IPO發行價的公司不多,行業中只有幾家公司股價在峰值后可以維持穩定,說明是真正有實力的。在他看來,整個行業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是醫保怎么支持創新,第二是怎樣真正做創新,不要去“內卷”。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生物醫藥發展還是會受到很多的限制,很難持續高質量發展。
十幾年前,楊大俊和其他創始人就明確,亞盛醫藥只瞄準臨床未滿足的需求,且具有成為同類最佳(Best-in-Class)或同類第一(First-in-class)潛力的產品,改變無藥可醫困境,而不是簡單地跟隨市場潮流。例如耐立克正在開展的、FDA許可的治療慢粒白血病的全球注冊III期臨床試驗,面向的是那些全球層面無藥可醫的患者。
去年6月,武田制藥與亞盛醫藥合作,獲得耐立克在全球(中國等地區除外)的開發及商業化權利許可。總計13億美元的金額,創下了國產小分子藥物對外BD的新紀錄。談到這筆交易,楊大俊說,雖然開始很難、堅持也很難,現在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功。通過與武田制藥合作,基本解決了公司在全球注冊III期臨床試驗的資金問題,接下來是推動注冊臨床,保持初心,聚焦創新。
他還提到,如果真正做創新、有實力,在中國也好,在國外也好,都能受到投資人的認可和資本市場的認可。國內的挑戰或者“內卷”應該說是階段性的,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做真正的原創,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做臨床未滿足的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