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2 13:33:20
每經編輯 何小桃
近日,一則關于山東大學停招27個本科專業的消息刷爆網絡。
消息稱,2月16日,山東大學發布《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專業設置及調整情況》,稱學校現有本科專業126個,當前在招專業99個,金融工程等27個專業暫停招生,書法學等10個專業被撤銷,同時,新增工程軟件、運動訓練2個新專業。
官方信息顯示,山東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序列,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2017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
山大這些本科專業停招或撤銷
根據山東大學發布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專業設置及調整情況》,該校27個暫停招生的本科專業分別是:金融工程、保險學、公共事業管理、世界史、文物與博物館學、文化產業管理、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金屬材料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物流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工業工程、旅游管理、信息安全、電子商務、海洋資源與環境。
撤銷的10個專業分別是:書法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包裝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工業設計、交通運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電子商務(工學)。同時新增了工程軟件、運動訓練2個專業。
學校當前在招的專業共99個。
土木專業并未取消,只是調整
據九派新聞報道,其中,此次停招專業中最引發關注的當數土木工程專業。大家之所以高度關注山大停招木工程專業,主要是因為該校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就是出身于土木專業,長期從事隧道與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災害預報與治理研究工作。
據此前報道,有山東大學老師解釋,此次出現在停招名單中的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兩個專業,此前已經在學校的部署下有步驟地升級改造為土木類中的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工程軟件,以及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等戰略新興工科專業。
山東大學官網顯示,該校的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專業于2020年獲批,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專業于2022年獲批,工程軟件專業于2024年獲批。其中,山東大學是全國繼清華大學后第二所獲批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專業的高校,是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工程軟件兩個專業的全國首設高校。由此可見,停招是對本科專業進行優化調整。
此前,清華大學也出現類似情況。去年,多個自媒體賬號稱“清華大學停止土木工程專業招生”,引發公眾關注。對此清華大學回應:純屬誤解。
清華大學指出,學校自2017年起實施大類招生培養與管理,部分招生專業名稱發生變化,原來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單一專業已合并使用“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類專業名稱,不再單獨招生。這是教育改革中的正常專業更新,并非相關報道所稱的“清華大學停止土木等專業的輔修學位招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九派新聞,大學專業的停招或撤銷,分不同類型。一種情況是該專業確實不辦了,一種情況是專業更名了,還有一種是該專業跟其他專業合并,變成一個新的專業,學校會根據發展的需要進行調整。
熊丙奇稱,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一直存在,并未取消,只是專業調整。有些人不看具體內容和調整后的情況就進行隨意解讀,是非常浮躁的,有的高校也沒有作出詳細的解釋。
優化調整專業的高校
不止是山大
據齊魯晚報報道,對本科專業進行優化調整的,不止是山東大學。近年來,高校本科專業“洗牌”的消息頻頻引發社會關注。
2024年9月,記者曾經對高校專業“洗牌”情況進行過梳理。當年便有多所高校宣布擬撤銷本科專業布點,其中,四川大學當時擬撤銷音樂學、表演、動畫、保險學、廣播電視學等31個本科專業布點;蘭州大學擬撤銷藥物制劑、中藥學、教育學3個本科專業布點;重慶交通大學擬撤銷地理信息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3個本科專業布點等。同年8月,山東師范大學宣布擬撤銷葡萄牙語等13個本科專業。
事實上,高校專業優化調整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是,顯而易見,這一輪“洗牌”的力度前所未有。
2024年9月2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表示,12年來,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教育部開展了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2024年共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
一項統計顯示,2015至2021的7年時間里,共有90所大學撤銷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84所大學撤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76所大學撤銷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
編輯|何小桃 易啟江
校對|盧祥勇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九派新聞、齊魯晚報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