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2 14:46:56
過去一年,全國已有19個與儲能相關的建設項目或終止或延期,業內對叫停“強制配儲”已有預期。在劉勇看來,新的政策是推動從“強制配儲”到“按需配置”轉變,加快提升新型儲能項目利用率和多元化收益模式。各地政府也要轉變思路,未來的招商引資一定要結合資源稟賦和當地龍頭產業的聚集效應,打造不同區域有典型特色的新型儲能產業集群。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劉艷美
爭議多年的“強制配儲”正式被叫停。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攤費用,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被外界解讀為儲能行業將告別“強制配儲”時代,新型儲能企業將開啟新一輪淘汰賽。回顧過去,2017年青海省發改委印發《2017年度風電開發建設方案》,要求列入規劃年度開發的風電項目按照規模的10%配套建設儲電裝置,拉開“強制配儲”時代的序幕,幾年間,20多個省份跟進“配儲”政策,推動儲能市場迅速擴張。
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達到7376萬千瓦,是國家能源局預期的“2025年裝機目標”的兩倍多。一面大幅增高風電光伏電站投資成本給電站業主帶來“壓力”,而另一面出現“建而不用、一建了之”等現象,“強制配儲”的必要性遭到質疑。
而過去一年,全國已有19個與儲能相關的建設項目或終止或延期,業內對叫停“強制配儲”已有預期。政策調整之后將引發哪些連鎖反應?新型儲能未來在電力市場將扮演何種“角色”?帶著這些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
在他看來,新的政策是推動從“強制配儲”到“按需配置”轉變,加快提升新型儲能項目利用率和多元化收益模式。各地政府也要轉變思路,未來的招商引資一定要結合資源稟賦和當地龍頭產業的聚集效應,打造不同區域有典型特色的新型儲能產業集群。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您認為當前“配儲”政策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轉向?對儲能市場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劉勇:這一政策長期來看,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化發展是必然趨勢,有助于解決儲能設施“建而不用”、利用率低等問題,充分發揮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服務價值。新能源以及新型儲能近幾年增長速度很快,創新能力比較強,成本也在快速下降,正在從之前的激勵性政策驅動,逐步向市場化的方向邁進,符合未來電力統一大市場的發展趨勢。
不只儲能,實際上很多產業都是這樣,前期國家政策給予激勵和支持,慢慢地再過渡到市場化。當新能源大規模進入電力市場以后,火電的靈活性改造、抽水蓄能,以及新型儲能作為靈活性的調節資源也要進入電力大市場,去發揮自身的服務功能,更好實現相對應價值回報。
目前,新型儲能的成本雖然大幅下降,但是距離真正的市場化商業應用還有一定距離,還需要一些過渡性的扶持政策。短期來看,由于入市后新能源項目投資成本回收不確定性增加,新能源項目配儲動力下降,部分項目業主和金融機構也在持觀望態度。
在國內市場方面,儲能企業在2024年下半年對2025年招標項目部署的產能和庫存產品或將不能按計劃生產和出貨,對生產企業前期購買的原材料、產能規劃、產品交付、人員配置與薪資以及年度生產經營計劃都將帶來一定影響。但在國際市場方面,由于擔心受美國關稅壁壘政策影響,海外項目業主和代理商開始提前布局,加速對中國儲能產品的囤貨需求,去年四季度以來,國內海外市場出貨量增長明顯。
NBD:據統計,自2024年3月至2025年1月共有19個與儲能相關的建設項目終止或者延期,投資合計278.29億元。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儲能行業接下來是否會掀起新一輪“淘汰賽”?
劉勇:應該說,產能過剩是階段性同質化競爭的一個結果。從電芯來看,從280Ah到314Ah,再到各大主要電池企業紛紛發布600Ah以上的新品,儲能電芯容量越做越大。
未來需增強產品創新力和可控能力,推動高安全、大容量、長壽命、智能控制、智能運維以及系統集成全壽命周期的數智化管理,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監控和優化儲能裝置性能,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技術、混合儲能技術與長時儲能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2025年是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向規?;l展的關鍵時期。未來儲能產業將充分必圍繞安全經濟、綠色低碳、數智化、數字化能源交易平臺等方面開展等新一輪競爭,擁有“數字化產品創新力與技術迭代能力、較高品牌知名度和渠道資源、產能優化布局與產品交付執行力、全球化運維與資本實力”的領先企業將更具競爭優勢和市場優勢,必將對未來產業格局與高質量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NBD:2017年以來,超過20個省市制定“強制配儲”相關政策,推動儲能市場爆發,而今告別“強制配儲”,對各地布局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劉勇: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達到7376萬千瓦,遠超“十四五”規劃的目標。這種迅猛發展的態勢是與新能源發展緊密聯系的,我國原計劃2030年完成12億千瓦的新能源裝機,而到2024年底就已經完成13.5億千瓦,裝機增長速度極快。
如此大體量的新能源裝機量進入電力市場,則需要更多的靈活性調節資源作為支撐。在《通知》發布之前,西北地區新能源消納要保障在90%以上,中東部地區則更高,要達到95%以上,要完成如此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則需要配儲,否則難以解決其波動性問題。
舉個例子,光伏基本是中午發電量最高,而晚上就基本上沒有,所以就會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和促進消納帶來較大的影響。
這個時候新型儲能就發揮了關鍵作用。《通知》中提到,“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就是說儲能要根據新能源項目建設情況來決定如何配、怎么配、配多少,我國各省份新能源資源稟賦和電力需求差異顯著,儲能產業和應用市場的發展處于不同階段,需要結合電源規劃、電網架構以及用電負荷特性等積極引導和規范新型儲能產業和項目的合理布局。
NBD:但無論如何,新型儲能都是新型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
劉勇:這是肯定的。目前我們投運的靈活性調節資源中,火電基本是6億千瓦時左右的調節資源,抽水蓄能大概是5500萬千瓦時,新型儲能在7300萬千瓦時左右,新型儲能加上抽水蓄能大概有1.2億千瓦時。
隨著新型儲能裝機規模不斷擴大,它調用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作用還將進一步凸顯。尤其是和建設周期在5年~8年的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儲能建設周期較短、選址靈活,并且調節能力、保供能力都更有優勢。比如,去年在山東、重慶、江蘇,部分儲能項目在冬季、夏季的保供作用就已經顯示出來,這有助于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多元化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的在功率、時長、響應速度等特性方面各不相同,要結合不同細分應用場景需求以及不同工況條件,進一步推動儲能系統技術創新發展和迭代升級(包括安全、經濟、綠色、回收等)。同時,深入融合儲能技術與新能源項目協同發展,不斷提升項目利用率,從而更有力地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發展。
NBD;您認為儲能市場目前出現了哪些新的發展趨勢?面臨哪些新的挑戰?
劉勇:從開發項目來看,儲能電站正逐步向集中式、大型化、長時化的方向發展。這是目前比較典型的現象,國內外都是這樣。不過,這里面一定要強調因地制宜。比如,西北地區的應用情況和中東部的應用情況是不一樣的,它的消納能力不同,用電負荷的特性不一樣,電源結構、電網架構也不一樣,要加強科學引導,才能充分發揮儲能的服務價值。
我們希望通過從“強制配儲”走向“按需配儲”,解決部署項目“建而不用、一建了之”的亂象,切實提升新型儲能的市場利用率。從儲能系統生產、產品質量、運輸與安裝、調試與并網、運行與維護、應急消防、技術應用標準等環節,對儲能項目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調用情況、安全保障等加強監管,逐步構建和完善儲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強化安全生產監管。
經濟性是儲能產業規?;l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源側和網側儲能項目面臨出租率低、租賃價格下降、出租周期縮短、容量補償機制不足,多個省份下調調峰補償的價格上限、現貨市場出清價格偏低、部分電站總體利用情況不及預期,而用戶側儲能面臨用電曲線特性、峰谷價差、安全性需求、場地需求、采用綠電等問題。
NBD: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推動這些問題解決?
劉勇:我認為,未來要在政策機制上推動容量補償機制、長期租賃、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現貨交易和地方的規劃和市場機制要協同去發展,充分發揮儲能調峰、頂峰、保供、應急等服務價值,提升配建儲能利用率和場站收益水平,更好地去促進新能源消納,也同時也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也就是說,要更多地從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去統籌考慮,“不能站在我的角度,而是要站在系統的角度”。我們認為,以后在一些招投標當中,業主方應該引導和規范低價競爭的態勢,鼓勵大家從“價格競爭”逐步轉向“價值競爭”,進而化解“行業內卷”。最新《通知》也是往這個方向走,強調項目的應用,充分體現它的價值。
那么,各地方政府也要轉變思路,未來的招商引資,一定要結合資源稟賦和當地龍頭產業的聚集效應,完善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打造不同區域有典型特色的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實現滿足市場需求的差異化產能布局。
當然,我們也希望通過一些綠色信貸、中長期債券、產業資本、儲能專項基金,還有進出口保險、金融保險等金融工具,為更多儲能項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激勵和支持優質企業持續創新,打造更多更好的影響力強的領先產品。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51396116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