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4 11:06:41
近日,周六福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材料,繼續其IPO進程。這家2004年創立的珠寶品牌由李偉柱、李偉蓬兄弟創辦,雖名為“周六福”,但老板并不姓周。以2023年黃金珠寶產品的收入計,周六福位列第十。招股書顯示,盡管2024年公司營收增長至57.18億元,但主要得益于金價上漲而非銷量增長,同年凈關店254家,毛利率也有所下滑。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你是不是總是對周大福、六福、周六福傻傻分不清?又疑惑為什么很多珠寶品牌都姓周?
日前,周六福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材料,繼續其IPO(首次公開募股)之旅。以2023年黃金珠寶產品的收入計,周六福排名第十。與大部分周字頭的珠寶品牌不同,周六福老板實際上不姓周,創始人為李偉柱、李偉蓬兄弟,企業帶有明顯的家族屬性。
金價上漲,抑制了消費情緒,黃金珠寶品牌近一年的日子并不好過,周六福也不能幸免?!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哐芯空泄蓵ㄉ陥蟾澹┌l現,周六福2024年的營業收入增長至57.18億元,但營收增長主要來自金價上漲的驅動,而非銷量增長;2024年凈關店254家,整體毛利率也有所下滑。
周六福的招股書(申報稿)也揭開國內黃金珠寶行業的生意慣例——品牌企業不只賣珠寶,還給自己的品牌明碼標價,很多時候是作為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加盟商的“中介”,后兩者直接交易,而品牌在中間收取“貼標”費用,活脫脫一個“品牌包租公”。
“現在珠寶業內,大部分品牌是渠道品牌,而不是真正的商業品牌。這些品牌自身沒有溢價能力,只是給上下游提供一個渠道,做到門店數量多、品牌統一、消費者認可就可以了。”黃金珠寶分析師張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周六福是個IPO“老兵”。它曾在2019年和2022年兩度闖關A股IPO未果,去年6月轉戰港股后,因為招股書(申報稿)失效,本次更新資料后再次遞表。
在招股書(申報稿)中,周六福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稱,以2023年黃金珠寶產品的收入計,公司在中國所有黃金珠寶公司中排名第十。若以截至2023年年末的中國門店數目計,周六福在中國珠寶品牌中排名第四。
近三年,周六福業績突飛猛進,收入由2022年的31.02億元增至2024年的57.1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5.8%;凈利潤由2022年的5.75億元增至2024年的7.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0.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相比成立于1929年的周大福、1991年的六福,2004年誕生的周六福是“小弟”,也因名字與前兩者的相似性,常陷入“山寨”爭議。
在中國的知名黃金珠寶品牌中,周大福的創始人周至元、周生生的總經理周永成、周大生的董事長周宗文,都姓周;但翻開周大福的招股材料,同樣是周字頭的周六福,其創始人是兩兄弟——李偉柱和李偉蓬,原來周六福老板不姓周。
2004年4月,李偉蓬與獨立第三方成立周六福的前身——深圳市周天福珠寶首飾有限公司。一年后,李偉蓬的弟弟李偉柱受讓該公司50%股權,兩兄弟各持股一半,2012年該公司更名為周六福。
如今,作為創始人的兩兄弟在公司仍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李偉柱擁有及有權行使公司約66.72%的投票權,李偉蓬持有及有權行使公司約26.97%的投票權。李偉柱、李偉蓬以及多個由兩人控制的主體,合計有權行使公司約93.70%的投票權,構成控股股東集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周六福創始人兩兄弟不僅高度集權,公司也帶有明顯的家族企業色彩。在董事會的5名非獨立董事中,僅有1位不是李氏家族成員。其中,李偉柱擔任公司董事長,李偉蓬擔任副董事長,李偉柱的配偶鐘映琴擔任非執行董事,李偉柱的妻弟(即鐘映琴的弟弟)鐘錫鵬擔任執行董事、副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周六福本次港股IPO,上演了一出先分紅再上市募資的套路。招股書(申報稿)顯示,公司在2023年宣派股息3億元;2024年3月宣派股息3.48億元,已于2024年4月悉數支付;2024年5月宣派股息2.97億元,有關股息已于2024年悉數派付。作為控股股東,李家兩兄弟想必拿到了大部分的分紅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國內黃金珠寶企業普遍采取加盟模式。而周六福在行業中屬于加盟比例較高的品牌。
截至2024年年末,周六福4129家門店中有4038家加盟店,加盟門店占比高達97.8%。記者選取門店數量多于周六福的同行上市企業周大福、老鳳祥、周大生,以及門店數略低于周六福的中國黃金為例,發現除了周大福同期的加盟店比例約為77%外,其余幾家企業均超過90%。
3月13日,張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直營店多的品牌,其盈利能力并不好。因為直營店的垂直管理比較死板,靈活性差,而加盟商可以隨時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節,應變能力更好。因此大多數直營店的回報要低于加盟店,這也是為什么珠寶行業加盟比例高的原因。”
不過,2024年金價飛漲,抑制了消費情緒,作為主要渠道的加盟店首當其沖。
2024年周六福全年凈減少254家門店,其中減少的以加盟店為主(凈減少250家)。周六福指出,門店減少除了加盟商自愿終止合作、未能重續租賃協議等原因外,2024年更多加盟店關閉是因市場狀況所致,尤其是2024年黃金價格急速飆升,終端消費者在作出購買決定時更為謹慎,導致對黃金產品的需求暫時減少,因此部分加盟商決定關閉門店。
從銷量上看,周六福三大渠道——加盟渠道(特指向加盟商批發)、直營店、線上渠道在2024年的黃金珠寶銷量中,僅線上渠道保持增長,而加盟渠道的銷量從4004.8公斤下降至3788.5公斤,自營店銷量從808.8公斤下降至624.1公斤,這意味著兩個線下渠道合計比上年少賣了401公斤黃金珠寶(不包括按件銷售的產品)。
如此看來,周六福2024年的業績上漲,更大程度上來自銷售單價的驅動,而非銷量。公司稱,收入由2023年的51.5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57.18億元,主要是AU9999黃金價格由2023年的449.9元/克大幅上漲至2024年的557.2元/克,以及公司繼續專注于開發和促進黃金珠寶產品的銷售,部分收入增長被同年金價飆漲導致的消費需求減弱所抵消。
自營門店的銷售額也明顯下滑。2024年,周六福自營門店的同店(指在比較的兩個年度中營業時間均超過300天的門店)銷售額下滑21.2%,自營門店每店月均收入從52萬元下滑至約41萬元。
另一方面,周六福的盈利空間也出現下滑。2022年—2024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8.7%、26.2%和25.9%,跌幅明顯。
開源證券去年下半年發布的研報指出,金價急漲會引起消費者的猶豫觀望情緒,進而對終端動銷產生抑制,加盟商環節會首先受損:一方面,門店需加大折扣力度提振動銷,從而削弱存貨增值收益并激化市場競爭;另一方面,金價高位意味著更高的新開店鋪貨成本,也會影響加盟商開店意愿和節奏。這幾方面影響后續會進一步傳導到品牌方環節,進而直接影響到公司加盟業務的收入表現。
在加盟模式中,像周六福這樣的珠寶品牌,不僅通過向加盟商批發珠寶獲得收入,還向其收取服務費,如加盟服務費、產品入網費,作為加盟商使用其品牌的交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服務費作為幾乎零成本的項目,毛利率超過95%,遠高于銷售產品的毛利率,因此也是一筆穩賺的買賣。
例如,周大生向每個加盟商收取的加盟服務費在每年1萬元到3萬元之間,2024年因此獲得收入7630萬元;產品入網費在每年12萬元到34萬元之間,2024年因此獲得收入6.46億元。
與連鎖經營行業中十分普遍的加盟服務費不同,產品入網費是珠寶行業的特殊慣例。收取產品入網費后,周六福允許供應商的產品經過公司質量檢測后,進入公司產品網絡,獲得品牌貼標,再進入加盟店。這種產品流轉過程在財務和庫存上并不體現在周六福的賬面上,而是由加盟商與供應商直接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周六福還向供應商收取供應鏈管理費,可以說是上下游兩頭收費。珠寶品牌搖身一變,成了上下游對接的“中介”。
張棟向記者分析稱:“珠寶首飾不是高科技產品,它考驗的是最傳統的手工藝。除了周大福、周生生這類品牌擁有比較完善的產品體系外,其他品牌大部分都是供應商直接成品供貨,全國十大珠寶供應鏈公司幾乎供應了所有品牌,尤其是深圳水貝的工廠。因此市面上大部分珠寶產品都是大同小異,同質化嚴重。”
張棟認為,在此情況下,如果是品牌總部自采,再批發給加盟商,中間會增加一道流通成本,導致產品價格上漲。因此,品牌開放加盟商向供應商直采,不管是產品豐富度,還是價格,對加盟商和消費者都是好事。“最終,這些品牌并不是真正靠它的品牌IP(知識產權)發展起來的,而是靠單店的經營能力,讓加盟商賺錢,品牌從中收取標簽費。”他說。
“現在珠寶業內,大部分品牌是渠道品牌,而不是真正的商業品牌。這些品牌自身沒有溢價能力,只是給上下游提供一個渠道,做到門店數量多、品牌統一、消費者認可就可以了。”他表示,珠寶企業的產品開發、品牌投入固然重要,但目前業內拼的仍是門店數量和產品性價比。對于加盟商來說,能夠按品牌的標準去走,并被給予一定的經營靈活性,是對其發展比較好的方式。
不過,在賦予加盟商靈活經營空間的同時,如何管理好加盟商,維護好品牌,也是珠寶品牌的核心任務。招股書(申報稿)披露,周六福的加盟商存在不規范經營的情況。例如截至2024年末有23家加盟店未能獲得經營的營業執照;部分加盟店涉及訴訟,而周六福被原告列為同案被告,主要涉及不公平競爭、侵犯商標、合約糾紛和勞資糾紛;周六福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別收到733項、1411項及1268項投訴,主要包括產品質量、門店員工的銷售手法、價格爭議。
對于如何規范管理加盟商,3月13日,周六福證券事務代表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將通過加強走訪和巡查門店、提高加盟商違規處罰的成本、提升產品質檢水平等,來盡量規范加盟商運營。”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