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0 17:29:27
2025年初至3月19日,中國科技股集體反彈,港股科技“七巨頭”市值漲幅超44%,Roundhill“中國龍”ETF累計上漲37.3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股科技“七巨頭”ETF同期累計下跌超14%。Roundhill CEO Dave Mazza告訴每經記者,中國科技公司在研發方面的大量投資提升了全球競爭力。
每經記者 蔡鼎 岳楚鵬 每經編輯 蘭素英
【編者按】“美國例外論”正在科技博弈中逐漸褪色,美股依托AI稀缺性的估值溢價正面臨見頂壓力。而2025年以來,伴隨著DeepSeek的崛起,關于中國資產重估的敘事正在受到全球資本的關注。德銀、高盛等外資機構紛紛表達對于中國資產的青睞。聚焦于此,《每日經濟新聞》邀請到多家頂級機構共話中國資產重估。
年初以來,DeepSeek的爆火引領中國資產集體反彈,不少科技龍頭股價飆升,市值大漲。截至3月19日,以阿里巴巴-W為首的7家港股科技股年內市值更是已經累計上漲44%。
而與中國科技股的強勁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股科技“七巨頭”同期整體表現相對弱勢,以美股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持續調整,反映出市場對特朗普政策的擔憂。
中美科技股的分化走勢不僅體現在相關龍頭股價走勢和指數走勢上,也在一些交易所基金(ETF)上得到體現。
今年年初至3月19日,美國投資公司Roundhill Investments旗下“中國龍”ETF(Roundhill China Dragons ETF,代碼:DRAG)已經累計上漲超37%,而同期,該機構的美股科技“七巨頭”ETF(Magnificent Seven ETF,代碼:MAGS)則累計下跌超14%。
Roundhill Investments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注冊的投資顧問公司,專注于創新型ETF。日前,Roundhill Investments首席執行官Dave Mazza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AI、機器人和其他新興技術的推動下,中國科技行業正在復蘇,中國科技產業將持續增長,可能會重塑全球科技領域格局,使美國(科技股)不再是獨有的投資機會。”
今年年初至3月19日,Roundhill“中國龍”ETF累計上漲37.38%。“中國龍”ETF于去年10月初正式推出,對標的是Roundhill Investments于2023年4月11日推出的美股科技“七巨頭”ETF。
Roundhill“中國龍”ETF和美股科技七巨頭ETF在今年1月1日至3月19日期間的走勢對比
截至3月19日收盤,Roundhill“中國龍”ETF持倉的前九大權重股分別為阿里巴巴ADR、小米集團ADR、比亞迪ADR、拼多多、京東ADR、騰訊控股ADR、百度ADR、美團ADR和網易。根據Roundhill Investments的說法,“中國龍”ETF投資于中國公司的美國存托憑證(ADR)或衍生工具,并每季度重新平衡一次。
圖片來源:Roundhill Investments官網
每經記者對比該“中國龍”ETF在去年10月初發行之時的持倉權重發現,截至3月19日,該ETF中,小米集團ADR、阿里巴巴ADR、比亞迪ADR的權重均出現上升。
與“中國龍”ETF的走勢如虹不同,Roundhill的美股科技“七巨頭”ETF年初至今已錄得超過14%的跌幅。Wind行情數據顯示,其持倉的亞馬遜、英偉達、Alphabet和蘋果年內累計跌幅均超10%,特斯拉的累計的跌幅更是超40%,導致該ETF虧損嚴重。
值得一提的是,Roundhill Investments的美股科技“七巨頭”ETF在2024年曾被ETF.com評為 “最佳新ETF”。
Roundhill美股科技“七巨頭”ETF上市以來至2025年1月1日收盤的走勢 圖片來源:Roundhill官網
Roundhill“中國龍”ETF的投資標的均為中國科技股的ADR,而這些公司的港股今年以來漲幅也十分喜人。
法國興業銀行在2月份的一份報告中將港股的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團-W、中芯國際、比亞迪股份、京東集團-SW和網易-S稱為中國科技“七巨頭”。
Choice數據顯示,2025年初,港股科技“七巨頭”的總市值為8.19萬億港元,而截至3月19日,這一數字已飆升至11.85萬億港元,漲幅超44%。這與美股“七巨頭”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中,漲幅最高的是阿里巴巴-W,市值從1.57萬億港元大幅增長到2.68萬億港元,區間漲幅超71%。
從資金面看,內外資都在重倉港股的科技板塊,共同推動科技巨頭估值上漲。根據興業證券研報,近期內資、外資凈流入居前的標的,均包括阿里巴巴、騰訊控股、小米集團、美團。而與以往不同的是,近期南向資金不僅大規模涌入,而且正從此前的紅利板塊加速“調倉”至科技板塊,為科技巨頭市值上漲提供充足流動性支持。
去年12月中旬以來,南向資金持續大幅凈買入 圖片來源:Wind
對于開年以來中美科技股走勢的明顯差異,Dave Mazza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指出,美國和中國科技股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經濟指標、市場情緒和相對估值機會。他認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強勁表現后,由于貿易政策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美國科技股遭遇下跌。
當被問及這種差異化走勢是否意味著中美兩國科技行業發展趨勢的轉變時,Mazza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他對每經記者解釋稱,“目前的美國和中國科技股走勢的分歧表明了發展趨勢的轉變。在AI進步的推動下,中國科技行業正在復蘇。中國的技術進步,特別是在AI領域,給美國科技公司帶來了競爭壓力。例如,像DeepSeek這樣的中國公司已經開發出了與美國同行競爭的AI模型,這引發了外界對(后者)市場份額和創新領導地位的擔憂。同時,美國科技行業還在應對與市場波動和監管不確定性相關的挑戰。”
談及中國科技公司的全球競爭力的提升,Mazza認為這得益于它們在研發方面的大量投資。他舉例稱,華為和阿里巴巴等公司擴大了國際業務,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并在5G技術和云計算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科技公司已經展示了顯著的創新能力,尤其是在AI和電動汽車等領域。他們的進步使其能夠有效地與美國科技巨頭競爭,華為在5G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就是明證。”
在Mazza看來,美國科技股目前面臨的風險則包括市場波動、監管審查以及來自國際公司的競爭加劇。
他還認為,未來幾年,在AI、機器人和其他新興技術的推動下,中國的科技產業將持續增長,且這一發展可能會重塑全球科技領域的格局,使美國不再是獨有的投資機會。但在評估這些投資時,投資者應考慮監管環境、地緣政治風險和市場波動等因素。“中國科技股上漲趨勢的可持續性取決于幾個因素,包括持續的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全球經濟狀況。”Mazza補充道。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