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0 19:04:05
監管提示,保險的核心功能是風險保障,廣大金融消費者需警惕高息誘惑與“穩賺不賠”等虛假宣傳,通過官方渠道核查保單真偽,留存宣傳資料、合同及轉賬記錄等證據。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廖丹
伴隨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非法金融活動悄然滋生,以多樣且隱蔽的形式侵害著消費者的財產安全,破壞著金融秩序。
保通社注意到,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一些不法分子也開始利用網絡平臺的便利性,冒充保險代理人實施詐騙行為,給消費者帶來了嚴重的財產損失。
監管提示,保險的核心功能是風險保障,廣大金融消費者需警惕高息誘惑與“穩賺不賠”等虛假宣傳,通過官方渠道核查保單真偽,留存宣傳資料、合同及轉賬記錄等證據,在發現保險代理人違法違規行為時,立即向金融監管部門或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舉報。
張女士就是在互聯網上被騙的。某日,張女士在某網絡平臺的一則車輛保險介紹帖下發布了保險需求評論,隨后,一位自稱保險代理人的李某添加她為好友,并熱情地向其推薦車輛保險產品,還承諾若張女士通過他投保,除能享有正常保險保障外,還能夠獲得高額回報。
張女士被高額回報所吸引,在李某的指導下,填寫了投保信息鏈接,并按提示進行了轉賬操作。然而,在后續的幾個月里,張女士并未收到所謂的高額回報,當她嘗試聯系李某時,卻發現李某已經失聯,于是聯系保險公司,想要弄清楚自己投保的真實狀況以及沒有收到回報的原因。
然而,保險公司明確告知張女士,他們并沒有名為李某的保險代理人,且并未查到張女士的投保記錄。此時,張女士才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很可能遭遇了詐騙,對自己隨意輕信他人懊悔不已。
在本案例中,詐騙分子李某利用張女士對保險的需求,通過高額回報誘惑,精心設計騙局,騙取張女士的信任和錢財。而張女士自身缺乏風險防范意識,沒有對李某的身份進行核實,也未認真對待保險合同這一重要文件,輕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諾,盲目轉賬,最終自己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進行保險詐騙活動,包括投保人故意虛構保險標的、編造虛假的事故原因或夸大損失程度等行為,騙取保險金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本案中,李某虛構保險代理人身份,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騙取張女士的資金,其行為符合保險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張女士遇到的是冒充保險代理人行騙的騙局,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真的保險代理人在做局詐騙。
李先生就遭遇了這樣的騙局。由于要購買保險,李先生跟保險代理人A逐漸熟悉起來,也通過A投保了幾份保險產品,當A得知李先生手機賬戶上還有些閑錢,便先后向其推薦了兩款理財產品。“A說這倆項目是一個大老板的,為期一年,利率8%,我總共投了27萬元,打到他指定的銀行賬戶上。”李先生說,現在銀行存款利息低,加上也相信A的保險代理身份,自己就動心了。
由于協議期限是一年,到期后A又建議李先生繼續再放一年,其中一個項目開始每月給大約1000元利息,但幾個月之后,李先生發現利息沒了,詢問A幾次之后,A就避而不見了。“兩個項目投了27萬元,快兩年只收到了大概7000元利息,其余的都被騙了。”
而這種也并非個例,據悉,這些保險代理人通常會用三種方式誘騙和欺騙消費者:以高額年化收益為誘餌,或以委托理財為由,承諾高額利息回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通過公開宣傳方式招攬客戶,偽造其他公司合同協議并與客戶簽訂虛假理財協議,承諾保本付息,進行集資詐騙活動;向客戶推薦虛構的保險公司線下理財產品,并假冒公司名義與客戶簽訂虛假合同,或者以高額利息為誘餌等方式取得客戶信任,騙取客戶錢款。
在上述案例中,消費者均存在對保險代理人過度相信的情況。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現在保險理念已較為普及,保險公司在篩選代理人方面也有著一定的考核,但是保險消費者仍需要仔細甄別保險代理人的身份和其推薦的產品。
在此,保通社提示廣大保險消費者:
1.慎對異?;貓蟮恼T惑,不貪便宜才是正道。面對不切實際的高額回報承諾,應保持高度警惕,即便這是保險代理人推薦的。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異常高的收益往往伴隨著極高的風險,甚至是詐騙陷阱。
2.從正規渠道購買,看清支付頁面。當有保險服務需求時,務必優先選擇正規且信譽良好的保險機構進行咨詢與辦理業務,或通過保險公司營業網點、銀行代理、電話銷售、互聯網保險等渠道購買。切勿輕信來源不明的信息,謹防陷入金融詐騙陷阱。在支付時,投保人本人實名制繳費,保險付款賬戶信息需與投保人一致,任何以預存返現或優惠為噱頭,甚至要求客戶通過匯款至他人賬戶代替交保費的行為都應警惕并拒絕,以免遭受損失。
3.務必核實保險代理人的真實身份,可以通過撥打保險公司官方客服電話等方式進行查詢確認。在簽署任何保險合同前,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是保護自身權益的關鍵步驟。這不僅包括對保險責任、賠付范圍的了解,還應特別注意除外條款、免責事項以及合同變更、解除的相關規定,確保自己明白并同意所有條款內容后再做決定。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