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16:38:08
◎國新證券總經理曾建勇表示,高層提出的“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對推動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必將有力促進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
◎國新證券將聚焦服務國資國企、支持新質生產力和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三大方向,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新證券總經理 曾建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首次提出“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對推動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必將有力促進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
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是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主要包括以下維度:平衡投融資功能,促進市場良性循環;引入中長期資金,增強市場穩定性;服務實體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完善市場制度與生態建設等,其意義不僅在于防范金融風險,更在于為實體經濟提供高效融資支持、推動科技創新、增強全球競爭力。
加強穩市機制建設是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保障之一,其意義不僅體現在防范短期風險、維護市場穩定,更通過制度優化、生態完善和功能升級,為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注入動力。
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與“穩市機制建設”是資本市場風險防控體系的一體兩面,目標是實現從“被動救市”到“主動治市”的轉型,形成“市場內生穩定+政策精準托底”的新生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金融防線。戰略性力量儲備是危機應對的硬實力,在極端市場波動(如外資大規模撤離、地緣沖突沖擊)時,通過儲備的金融資源(平準基金、國有資本等)直接干預市場,阻斷風險擴散。
管理層為促進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政策導向,聚焦于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優化市場生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及防范系統性風險。
一是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推動社?;?、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通過制度設計(如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引導資金從“短錢快錢”向“長錢穩錢”轉變,改善市場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穩定性;改革發行與并購重組制度,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并購重組流程,提高企業融資效率,平衡一二級市場生態,支持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快速成長和資源整合。
二是穩市機制建設,提升市場韌性。通過設立平準基金、央行流動性支持工具(如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等“戰略性力量儲備”,構建逆周期調節機制,防范市場非理性波動。
三是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服務實體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引導資本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傾斜,包括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新興產業,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鼓勵券商深化財富管理轉型,創新“固收+期權”“權益+期權”等業務模式,助力居民財富向權益市場轉移。
2025年,國新證券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主線,充分發揮證券公司價值發現、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功能作用,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找準定位更好服務國資國企。作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旗下券商,國新證券以服務國資央企作為本職和首要責任。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工具箱作用,助力央企加強市值管理、股權多元化改革、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持續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通過資本市場發現和重估優質國有資產價值,為央企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等問題提供融資服務和資本助力。通過資管產品參與定增、大宗交易等業務為央企導入優質產業資源和社會資金,提升國有資本運營效率。
高質量服務新質生產力和實體經濟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具體指向,而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使命和宗旨。國新證券將從投行、投資、投研三方面發力,協同模式打造產業投行,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服務新質生產力和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投行業務,圍繞“9+6”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布局,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孵化和輔導上市力度,積極為相關戰新企業提供上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服務。持續加大項目儲備和落地力度,提升保薦、定價、承銷等核心服務能力,努力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目標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務。
二是投資方面,完善直投、跟投業務模式,支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開展“投早”“投小”的創投以及并購投資,通過資管產品途徑進一步分享投行項目收益。通過募集資金設立資產管理計劃和推進基金設立,加大對重點產業及企業的資金投放,引導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
三是提高投研能力。推動研究業務轉型,積極探索“研究+”業務,推進研究與投資的深度融合,聚焦新經濟、新產業等重點賽道,做好產業鏈深度研究,賦能投資業務發展。
高質量服務居民財富保值增值需求。充分發揮業務牌照和全國網點優勢,當好資本市場連接實體產業和居民財富的橋梁紐帶。全面提升產品研究能力、資產配置能力、投顧服務能力,創新更多適合中國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滿足居民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助力投資者財富保值增值。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綠色能源等重點領域投資,開發能源保供、綠色雙碳、區域發展等主題策略產品,創新金融幫扶模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