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4 16:04:07
◎薛瀾表示,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原來大家可能更多關注大模型的能力,現在講“普惠發展”就是聚焦如何才能推動相關技術落地,能夠真正為廣大百姓造福。
◎薛瀾表示,運用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是構建嶄新的生產力發展空間,不同領域的創新可以跨越產業壁壘,AI這樣的使能技術可以突破學科界限實現新的整合,機制創新可以集成,為創新積淀豐沃的土壤。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23日至24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在北京舉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論壇年會連續兩年都設置了人工智能相關專題研討會,不同的是去年聚焦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今年則聚焦人工智能普惠包容發展。
3月23日下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教授參加了“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專題研討會”。在該場專題研討會結束后,薛瀾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他表示,“人工智能普惠包容發展更聚焦于技術如何落地,不僅能讓中國的老百姓從中受益,更能讓全世界的老百姓都從中受益。”
薛瀾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同時兼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席院長,曾擔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其研究領域包括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科技創新政策、危機管理及全球治理,在這些領域多有著述。
他同時還兼任國務院公共管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戰略咨詢與綜合評估特邀委員會委員、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科學技術和創新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位。薛瀾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杰出貢獻獎,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等。
專題研討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從“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到“人工智能普惠包容發展”,今年年會上專題研討會名稱的改變意味著什么?有專家認為,今年是“智能普惠”的轉折點,對此您怎么看?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問題,薛瀾表示,“目前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大家有不同的說法,我覺得有幾個角度:一個首先是技術能力的發展,原來大家可能更多關注大模型的能力,現在講‘普惠發展’就是聚焦我怎么樣能夠去落地,能夠真正為廣大百姓造福。第二,它不僅僅涉及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的老百姓都能夠從中受益。所以我想這是普惠發展的內涵,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大家都在推動這個行業發展。”
去年的專題研討會把“治理”放到了主題里面,但今年沒有提治理,這是不是意味著現在治理并不是人工智能的重點?
對于每經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薛瀾坦言,“其實治理還是要繼續,治理永遠是跟發展并行的,當然,目前我們已經形成比較穩定成熟的一個治理體系,這樣就會促進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所以治理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這么多的“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釋放出什么信號,背后有何深意?
對此,薛瀾對每經記者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確實有很多新的提法,背后反映出現在人工智能機會比較成熟,具有廣泛應用的可能。”
薛瀾在專題研討會上發表演講 圖片來源:主辦方
在研討會上,薛瀾還就新質生產力發表了看法。他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從本質上講是通過革命性科技創新來突破傳統生產要素的局限,重構生產函數,形成指數級的增長動能,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1到100的產業轉化和100到N的完整的生態重構。
他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新質生產力的特點。
首先是怎樣穿越產業壁壘,讓不同領域的產業創新能夠實現跨界盈利。他提到了中國光伏產業逆襲過程中的例子,有企業借助工程思維重構的創新鏈,采用半導體行業研磨工藝的跨界遷移,實現了金剛線的切割技術,使碎片率從15%降到0.1%,進而使其單片成本大幅下降,并推動光伏電價得以大幅下降。
第二個例子是如何打破學科的結界,通過跨域融合催生很多顛覆性的場景。
“大家知道人工智能的厲害,能夠模擬蛋白質的結構,這樣的話用圖神經網絡模擬5.2億種蛋白質折疊路徑,再通過自動化機器人每小時完成1200次實際實驗的反饋修正過程,這樣就把計算科學、生物化學、控制工程三位一體協同起來。”他說,這樣就相當于實現了一個生產底層代碼的重構,大大推動了創新。
第三個例子是怎樣重塑創新的土壤,用新型制度設計來滋養長周期的創新。最近幾年深圳光子行業非常熱,深圳的光子芯片背后實際上是一個制度創新的躍遷,實現了組織模式的變革和風險分擔機制的優化組合。
“這里面首先是組織模式的變革,傳統的高校學術圈相對比較封閉,另外市場的企業可能往往比較短視,需要短時期內盈利。”薛瀾說,深圳有實驗室實施了雙PI制,分別是一名院士和一名企業家二者聯合主導創新項目,利用這種機制使得研發周期大大縮短。如果學術界光做研究,或者產業界自己來做研究,各自都存在弊端,兩方合起來則可以產生合力。
“另外還有一個風險分擔機制,深圳目前首創了一個科研的眾籌保險池,政府出資30%,鏈主企業配資50%,社會資本跟投20%,這樣使得風險由不同的機構分擔,如果研發失敗就按比例核銷,用這個方式解決了不敢投長周期的難題。”薛瀾說,這樣的制度創新本質就是希望為科技創新打造時間的朋友,讓十年后的果實找到今天成長的土壤。
薛瀾表示,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到,運用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是構建嶄新的生產力發展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不同領域的創新可以跨越產業壁壘,AI這樣的使能技術可以突破學科界限實現新的整合,機制創新可以集成,為創新積淀豐沃的土壤。“正如一個硅谷創投大佬說的,偉大的創新從來不是解決已有問題,而是重新定義生產力本身。”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