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31 16:37:54
2024年數據顯示,成都海歸流入量首次超過廣州,排到全國第四;去年兩萬億GDP城市序列里,成都GDP增速沖到5.7%。選擇,即答案,年輕人心中的擇城標簽已更新為“北上廣深成”。這座城市證明:能俘獲年輕人的,不僅是天際線的高度,更在于讓每個異鄉人扎根的容納度。
北京有中關村的代碼和故宮紅墻,撐得起野心也容得下情懷;
上海靠陸家嘴的資本游戲搭配外灘老建筑,擺著國際化的黃金招牌;
廣州把廣交會的生意經熬成荔灣艇仔粥,務實主義刻進DNA;
深圳更不用說,從漁村到灣區的逆襲劇本,至今還在續寫創業神話;
當“北上廣深”以經濟密度定義“一線”標準,成都則以“有‘蓉’乃大”的姿態入局——這里既有航天工業的創新加速度,也有綠道茶席間的生活松弛度。
去年我們發布《平行世界里的兩個成都》后,后臺炸了鍋。浙江讀者說“總算有個地方不用二選一”,北京老哥吐槽“部門里每年跑路三個去成都”。
數據更直白:2024年數據顯示,成都海歸流入量首次超過廣州,排到全國第四;去年兩萬億GDP城市序列里,成都GDP增速沖到5.7%。
選擇,即答案,年輕人心中的擇城標簽已更新為“北上廣深成”。這座城市證明:能俘獲年輕人的,不僅是天際線的高度,更在于讓每個異鄉人扎根的容納度。
招聘會現場人頭攢動
“北漂”多年之后,阿明2018年來到成都做視覺特效。當《哪吒2》上映后,他不止一次跟別人談起成都數字文創產業這些年來的變遷與魅力。
阿明用七年時間見證了成都數字文創產值沖上2800億元,全市規上文創企業達到3000余家,而且產業賽道還在持續細化、進化。他說,這七年諸如《流浪地球》《哪吒》這樣的劃時代作品,讓眾多創業者十年如一日的鉆研,有了價值的展現。
哪吒、敖丙登上天府雙塔
在這個過程中,最讓阿明自豪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參與到“成都造”作品的票房奇跡中,而是“造”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本地化協作”的魔力。
他指著窗外的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園區說,“你看,比如這個園區就很純粹,幾乎都是數字文創類企業。《哪吒2》制作期間,我們幾個合作方的辦公室僅隔百米,過去異地傳輸三天的數據,現在散步時遞個硬盤就能解決。”
“視效行業雖然小眾,但成都的視效人才很有規模了,而且產業鏈90%的環節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質量上乘的供應商。”阿禮笑稱,這種產業成長速度,得益于成都過去十多年的沉淀,“產業技術的迭代、人才的沉淀是一方面,同時這里還有‘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營商環境,獎勵、補貼會直接到賬,文創產業政策會‘主動找人’,園區服務平時絕不干擾你閉關修煉。所以這些年,我們才能夠安安靜靜地做沉浸式研發。”
成都影視硅谷
興隆湖東側的成都科創生態島,是成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主戰場之一,正在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地標。
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劉帥還在求學期間,就跟著導師在研發人工智能康復整體解決方案。后來,成都科創生態島開“島”,好幾家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入駐,劉帥也成為“島民”。
“要素齊備、創新活躍,我感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很好,做人工智能的同行經常可以碰面。”政策層面對接的“柔性服務”令他感觸頗深,“政府不僅是簡單提供補貼,還深入調研我們的需求。平時不見人,但有需求總是能找到他們。”
前兩天,一場產業鏈標志性產品的發布會召開,成都的幾個機器人、大模型產品集中展出,覆蓋了特殊任務、工業、醫療等各種垂類。
再加上不少“熟面孔”的出現,劉帥感覺,在成都發展人工智能更有一頭猛扎下去的信心了。
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實現“雙千突破”,即核心產業規模達1079億元、同比增長39%,相關企業1006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實力排名西部第一。
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
這兩天,《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工作要點》印發。成都最新提出,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300億元、增速超過30%,加速打造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除了打造產業園、培育產業集群、建立企業庫外,成都將建設目標規模150億元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基金群,投資本地項目不少于30個。
劉帥提到,成都在人工智能方面,用政策為創新創業者的冒險兜底。政策支持讓硬科技創業不再“孤勇”,城市與市場主體共同鋪就未來。
前段時間出公差,我也去了一趟成都。
參加完活動已經夜深,走進一家亮著燈的蹄花湯店,老板娘上菜時,嘴上念叨著:“娃兒些莫跟身體過不去,吃飽了才有力氣干活嘛。”
一時間,我不知該笑還是哭。
成都,沒有華強北的玻璃幕墻,但有瞪羚谷的爬山虎辦公樓;沒有后海酒吧的民謠,但有東郊記憶的廠牌Livehouse。當“北上廣深”還在用戶口和薪資搶奪人才時,成都提供了一種更具誘惑力的生活范式:
造出《哪吒》的視效師會騎單車沿綠道環城一周,生物醫藥博士周末在龍泉山賞漫山桃花緩解科研壓力,興隆湖邊上有一群研發具身智能的80、90后乃至00后。
這種“離宇宙很近,離焦慮很遠”的平衡感,正吸引頂尖人才“用腳投票”。
2024年,海歸優先崗位地域分布,成都排名全國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
2024年,成都在全球知名智庫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發布的《2024世界城市名冊》中,位列全球第58位,較上年上升了13位,在內地城市中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
2024年,成都連續五年穩居新一線城市榜首,連續16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
天府五街的寫字樓里,90后正在調試即將出口歐洲的機器人;三圣鄉的農家樂中,同一批人端著茉莉花茶爭論神經網絡算法。
這不是精分現場,而是成都的年輕人正在重構世界對“塔尖城市”的想象:科技可以溫暖,奮斗不必悲壯,而理想主義的火種,終將在熱辣滾燙的煙火氣中生生不息。
愛上成都,理由很多,歸結個中——在成都,工作與生活不必滾燙對峙,代碼和茶湯同樣值得沸騰。成都正成為年輕人奔赴的新坐標。
畢竟,海納百川,有“蓉”乃大。
文字 | 吳林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