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中國從唐朝開始的紅包蘊含著“三歲文化”——守歲、踩歲和壓歲。“歲錢”與“祟錢”同音,最早是長輩給小輩,有驅趕“邪物鬼怪”的意思,用于賄賂鬼怪,化兇為吉,平安度過來年。到了明朝,演變成了小輩給予年長的人,意為“壓歲”,希望老人平安長壽,多享受時光。
自2014年1月27日起微信推出了一款應用——“搶紅包”后,一個轟轟烈烈的全民手機搶紅包時代就此開啟。猴年春節,這種勢頭更是再迎新高潮,網上搶紅包為何能吸引億萬公眾,背后折射出的種種變遷的確耐人尋味。那么,紅包金額屢創新高,巨頭爭的是什么?最終受益者又是誰?……每經網為您進行梳理和解讀。
小小紅包,引互聯網巨頭競折腰,猴年春節,微信紅包、QQ紅包,支付寶咻一咻分別有多少用戶參與?收發紅包有多少個?看了數據還真把人嚇一跳!具體見右邊圖表。
移動紅包興起的背后,是日漸式微的年俗:春晚盡管年年華麗,但無不被各種吐槽,爆竹更是在公眾環保意識上升的今天跌入低谷。由此,公眾亟需一個新年俗來填補空白。傳統風俗的傳承演變為移動紅包站上風口帶來重大推力和群眾基礎。
為了爭搶紅包,許多用戶都綁定了銀行卡。微信紅包在移動支付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特的應用場景,在提升微信支付便捷性的同時附加了游戲和社交等屬性,昭示了移動支付未來的競爭方向,但這種單一應用場景真的能夠得以持續嗎?
猴年春節你怎么過的?你的假期的除了團聚,還記得“咻一咻”和“微信紅包”的一番撕扯嗎?這背后隱藏的正是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的移動支付大戰。而贏家輸家又真的都是用戶?
2月13日下午,螞蟻金服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推出一份記錄過年新方式的數據報告《指尖上的新年》,通過對4億多實名用戶在春節期間登錄支付寶使用各項生活服務情況的分析,第一次用數據的方式解開互聯網時代,我們的過年正在發生怎樣的嬗變。與此同時,通過大數據,也能看到,哪里人發紅包最土豪,哪里人搶紅包又最快!
傳統觀念似乎正在被年輕人更新。根據用戶登錄和使用支付寶消費的情況,能夠大致看出春節期間人口流動的狀況。數據顯示,在以年輕人為主體的螞蟻金服用戶中,盡管仍有53.4%的外出工作人群在除夕選擇了回老家過年,但占總數46.6%的用戶并沒有在春節踏上歸家之路。
猴年春節紅包大戰再度創下多項歷史記錄,億萬群眾無疑是這場爭奪大賽的絕對主力,也是各大巨頭爭奪的對象。或許,你搶紅包搶得滿載而歸,抑或是發的比搶的多。對于你我他來說,在意的并不那幾元小紅包,圖的其實是過年的氛圍,以及哈哈大笑的樂趣;但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他們考量的戰略意圖其實更多。